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在"世界加工工厂"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第二大贸易出口国来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日渐凸显,中国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单纯依靠劳动力获取利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优势的。进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只有以品牌求生存、以技术求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2.
依据1990-2014年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成本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数据,构建 VAR 模型,考量劳动力供给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不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但其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这与成本上升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鉴此,既要通过全面放开计生政策甚至鼓励生育以缓解劳动力供给数量快速下降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的负向冲击;又要基于市场导向,培养产业所需的各层各类人才;同时合理运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倒逼机制促进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排名大幅度上升,我国制造业总量在国际上排名为第4位,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6.3%,然而中国的研发投入仅占全球制造业投入的0.31%,甚至低与印度.从国际分工来看,发达国家是以研发和服务业为主,中国是以制造业为主,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所谓"世界工厂".但由于研发能力太低,所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必然处在末端,生产的附加值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企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靠劳动力成本低为优势的,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基本上就是依靠采样、来料加工、产品设计,关键原材料和设备大多数依靠进口,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制造业究竟实力如何一直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入手,分析了当前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不仅指出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和市场集中度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还特别强调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以及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主张消除外部因素制约是中国制造业壮大的更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一、罢工与加薪潮背后的根本原因近期全国多个省市相继爆发大规模的罢工潮以及加薪潮,这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城乡分割的制度,实际上是在压低制造业工人的报酬,反映在中国宏观经济上,就是劳动生产率持续上涨,但是工资上涨幅度并没有  相似文献   

6.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充分、迅捷,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也是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长三角制造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对制造业来说转型升级成为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如何应对困难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每一年美国的<商业周刊>都会评选出100个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都有着良好的表现.但是从世界最有价值企业的排行榜上看中国的品牌排名,我们认识到,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却也是品牌弱国.那么,中国企业应如何提升品牌价值,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本文中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高通货膨胀+资产市场崩盘+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为标志的经济危机风潮;中击下.越南这个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充裕且识字率高.政治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国际商界昔日宠儿.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过去.很多人曾预言.越南在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将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未来的“中国杀手”.而今,面对危机中的越南,人们忘却了这个预言.转而思考如何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0.
陈莉娜 《财会学习》2018,(23):158-159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行业,制造业的发展活力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中国本土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制造业在近几年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制造业甚至在内外竞争压力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提出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有效的控制内部成本,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帮助制造业企业走出困境.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意义和具体实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UnitLaborCost,ULC)测算的一国实际有效汇率(REER-ULC)经常被用来衡量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鉴于此,本文首先测算了1980 ̄200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然后采用该指数测算了同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时期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迁与冲击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61—1979年,韩国政府严格控制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且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部门。韩国制造业企业偏好汇率低估政策,而政府对金融和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对汇率低估政策的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韩国成功地实施了韩元汇率低估政策。  相似文献   

13.
1961—1979年,韩国政府严格控制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且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部门。韩国制造业企业偏好汇率低估政策,而政府对金融和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对汇率低估政策的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韩国成功地实施了韩元汇率低估政策。  相似文献   

14.
用SWOT方法对山东省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其优势为山东省的劳动力供给丰富,为制造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并且制造业的基础比较完善;山东省的区位较好带动了国内外广大的投资.其劣势为山东省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以至于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竞争力非常的低.而其机会包括了国内外的政策,其威胁包含了资源与就业的压力等.最后提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轮胎制造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制造国和消费大国。然而近年来轮胎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对华反倾销案的频频发生,以及世界各大轮胎公司纷纷投资中国,使中国的轮胎制造企业正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盈利水平下降,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日趋加大。  相似文献   

16.
宋立秋 《中国外资》2013,(22):230-23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导致高校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不对接,不仅浪费了人才,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吻合。  相似文献   

17.
徐欣 《时代金融》2012,(36):1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条件,凭借中国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同时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合作经济,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产品自主创新性较低和频繁的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阻碍中国贸易继续快速向前发展的障碍。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中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自身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经济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三大红利已经耗尽,经济结构必然经历紧缩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增长期,幸运的是,当一个红利消失后,必然伴随着另一重红利的诞生。农村包产到户、生产效率的红利逐渐消失后,农民进城成为庞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大军,低端制造业由此起步。中国国内的低端内需逐渐饱和后,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中国融入全球贸易链,成为世界车间。失衡的结构不可能不动,当世界经济因次贷危机陷入崩溃,出口、劳动力、货币红利同时消失。这是一个巨  相似文献   

19.
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是我国制造业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船舶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蓝领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沿海地区盛行,当时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因本国土地及劳动力价格等因素,纷纷把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沿海地区。如今这一产业却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地区之间。有关专家预测,自今年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陆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性转移的序幕开始拉开,预计未来五年内这种转移将达到高潮。驱动产业西进的直接原因是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这与上世纪80年代世界制造业移人我国沿海地区的本质是一致的。近年来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失去了在本地再发展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土地费用、电、水等能源在中部也比较充裕而且更便宜。中西部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对于沿海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中西部投资,可以更方便地接近日益增强的消费群体,以获取利润。而当地企业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