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共同趋势下,我国现行的机构性监管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功能性金融监管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因而是金融业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优选择。在借鉴英国的功能性监管框架基础上,对构建我国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对当前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反思,构建完善的监管协调机制已成为混业经营背景下维护金融稳定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对危机后不同监管模式下各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对比分析,总结各国监管协调机制的改革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南非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在缺陷.2013年12月南非政府正式发布名为《金融部门监管法案》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启动了公开咨询程序.“准双峰”监管模式将取代既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南非新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金融监管强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法定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入,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三地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香港是分业监管模式,澳门是统一监管模式,而内地是协调监管模式。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开展金融监管合作面临监管模式选择、金融监管协调、跨境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数据信息流动等重重障碍。基于此,有必要探索完善中央—地方多层次协作体制、政府—社会共同治理方式和立法—司法—执法多维合作模式,多维度创新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路径。同时重点着眼于创新金融监管合作的模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深化三地金融监管的合作,为大湾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地方金融组织不断增加和新型金融业态迅速发展,地方性金融风险逐渐暴露,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控压力不断加大,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的紧迫性日益加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改革探索与潜在问题,发现我国地方金融监管在理顺监管职责、健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问责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为进一步健全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我国应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防控地方金融风险和实施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两大职责,并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和优化地方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6.
蒋珊 《中国外资》2014,(6):35-35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我国金鬲虫监管体系存在监管机构协调性差、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监管的有效性不强、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弊端、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等问题,应该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清华 《武汉金融》2007,(12):18-20
金融混业经营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一些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如美国有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类似组织。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GLB法案)对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金融监管协调重在机制建设,而不在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应包括立法合作机制、牵头监管机制、联合行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控股公司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有效的金融监依赖于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借鉴本文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逐步推进功能性统一监管模式,同时,加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明确“一行三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职责、范围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实现方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银监会的成立为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奠定了机构、监管能力的基础。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还需要银监会进一步创造理念、协调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同时,功能性金融监管实施后,其效能的发挥仍需要通过银监会强化分机构监管和促进功能性金融监管自身的发展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实现信息共享是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一行三会”并驾齐驱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信息资源共享也由原来的“内部协调”变为现在的“部际协调”。从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美英等国信息共享的监管经验,只有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灵敏高效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才能提高实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完成监管目标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金融市场是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动态博弈、合作共生的信息不对称系统。通过把信号博弈和重复博弈思想引入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构建以金融市场有效运行为反馈信号的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监管信号传递模型,分析金融市场治理中有效监管信号的传递机制。结果表明:金融监管力度与金融市场有效运行水平之间存在分离、混同两种均衡关系;在金融监管声誉效应的驱动下,金融监管当局倾向于选择混同均衡策略,而不是分离均衡。因而只有建立通畅的金融监管信号传递及反馈机制,强化并放大金融监管信号显示,增大监管乘数效应,形成良性的监管声誉效应,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始终着眼于防范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却忽视了新兴的全球稳定币及其所引发的支付方式变革。全球稳定币诱发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不仅包括因为替代法币支付功能从而加剧金融功能的脆弱性,还包括加深金融结构集中度与金融网络复杂性。同时,全球稳定币给既有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造成监管信息滞后、监测制度缺位、货币政策失灵以及监管机制碎片化等诸多监管挑战。因此,重塑功能监管的监管理念,创新Regtech监管手段,革新传统监管政策,并推进合作主义规制,是当前金融监管层有效防范全球稳定币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我国也应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机制,制定或完善国内的相关监管政策,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但同时也因其“空白型金融创新”的特质给传统金融监管方式带来严峻挑战。美国在金融科技的立法方面,强调“建章立制,立法先行”,创制法律规范具有前瞻性;在监管方面,秉持“负责任的创新”的监管理念,创新监管范式,力求实现金融创新与合法合规之间的动态平衡。我国可合理借鉴美国的立法和监管经验,加强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和立法建设,创制新的专门性立法,构建有利于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协调机制,研究以行为监管为导向的监管范式,构建包容性监管制度,探索完善中国式“监管沙箱”机制,最终建构“技术驱动型”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监管不力,而监管不力往往又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合作紧密相关.基于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次贷危机前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改革的考察,笔者分析了这些国家在监管机构设置与职能、监管机构协调与合作、监管信息收集与共享以及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功经...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将对未来全球金融监管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跟踪研究了《多德一弗兰克法案》在实施监管机构职能协调、宏观审慎监管标准、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评级机构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法案重要方面取得的进展,梳理提炼了法案实施至今提出的主要改革内容,评价了银行业、大型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方面取得的改革效果,并汇总分析了相关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逻辑和理念特征,揭示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认为我国应从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继续坚持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体制改革,优化金融创新活动监管,将消费者利益保护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等方面入手,进行金融监管改革,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探讨金融生态的复杂性适应特征基础上,运用复杂性适应系统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金融生态平衡的内涵及其调节机理。分析表明,金融生态平衡意味着单个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金融体系内部合理的结构秩序以及金融系统与环境的协调和适应,金融生态平衡的调节应主要是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和方向的金融生态自调节,其调节机制是价格机制,且适度的监管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国界更加方便快捷,单个银行监管当局已难以独当一面,从而需要加强银行监管主体的协调与合作.为了衡量银行监管当局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本文试图设计一套评价适度性的指标体系.在设计时,笔者把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国内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两部分,并通过对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值的测算,提出具体的监管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popular, demagogic narrative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s collapse in 2008 has held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signalled the failure of capitalism. However, regulators across the world must realize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was not brought about by the failure of markets but by the failure of governments to appropriately regulate markets. Beginning in the 1980s, and continuing over the quarter-century that followed, regulators afforded the world of big finance an unaffordable luxury: insurance against possible failure. As a result,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ecame adept at turning their insulation from disorderly failure, as enforced by free markets, into insulation from market discipline, as inflicted by myopic regulators. This ‘too big to fail’ syndrome combined with the incorrect belief perpetrat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Alan Greenspan that financial companies, powered by a rational motive not to lose money, could police themselves and one another. In turn, such sanguine beliefs led to considerable over-suppl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supply created its own demand as the financial world operated under the implicit guarantee (and market distortion) created by the ‘too big to fail’ syndrome.

The errors laid bare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clearly call for regulatory reform. But in designing that reform, regulators across the world should avoid the temptation to seek heavy-handed new approaches. Instead, policymakers should look to the long-term success of the system of rules whose decay brought about the crisis. Prudent regulations must seek to reinforc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at no one, however big or small, can be made immune to failure. Such pro-market regulation of finance is essential to preserving and fostering countries’ economic futures.  相似文献   

20.
We analyze the incentives for independent bank regulators with financially integrated jurisdictions to form a regulatory union. Externalities lead competing regulators to choose suboptimally low standards. Centralized regulation, however, entails a loss of flexibility if equal standards must be applied across jurisdictions. We find that, first, centralized regulation will more likely emerge among relatively homogeneous jurisdictions/countries. Second, centralized regulation will be unanimously preferred to independence only if it entails standard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individual standards. Third, financial integration among more than two jurisdictions may prevent partial unions, which, in turn, may prevent more comprehensive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