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算机制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次贷危机后,国际组织和美欧都在致力推广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集中清算制度。基于不同的原因,美欧关于场外衍生品交易清算的立法和监管制度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这些制度的发展变化首先是基于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也是美欧各国增强本国金融机构和市场吸引力的需要,更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基于长期利益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相继推出相应立法,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欧盟的《欧洲市场基础设施条例》等;同时新设或改革原有监管机构,调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及通过建立交易报告库等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印度在加强场外市场集中清算和交易报告库等制度的建设方面,采取了通过交易报告库增加市场透明度、利用集中清算转移化解场外市场风险等措施。印度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本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了政府发起、本地设立以及单一管理的交易报告库模式。这符合印度场外衍生品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能够满足阶段性场外衍生品交易透明性的需求,同时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随着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推进,通过设立交易报告库使监管机构有效获取市场信息,并以此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系统性风险日显重要。对此,印度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的设立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美国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改革内容,分析并评论了美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出其在重要概念、价值计量、结算方式、监管模式和效用、跨国交易、创新和监管关系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披露问题是金融工具交易监管的核心问题,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加强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方面的立法,提升市场透明度.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及时掌握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动态,美、欧国家近年来均通过专门立法,要求金融机构向指定的数据仓库报告具体衍生品交易的资料.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未臻完备.应当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的备案和报告制度.以卖方作为报告主体,建立统一的报告标准和数据仓库,提高报告频率,规定实时报告义务.同时,为投资者使用报告资料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
一、印度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成功经验 (一)审慎严格的监管理念 印度早在独立前就已出现了一些场外衍生品交易,但为了抑制和打击证券市场的投机,195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证券合同管理法》(SCRA),严禁开展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全面经济改革,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先后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分别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和风险防范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1999年印度政府颁布了《证券合同管理法》修正案,金融衍生品交易才得以合法化。但印度对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依然十分谨慎,并对其交易实施了严格的监管。2007-2008年间,印度储备银行(RBI)陆续发布了各类衍生品交易指引,设定了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和完善的公司治理要求的一般原则,对场外衍生品交易还专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6.
刘玄 《上海金融》2012,(6):49-52,117
摩根大通巨亏事件,将场外衍生品交易与监管问题推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央对手方机制产生及发展的回顾,说明了该机制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具有的重要意义。为防范场外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需要借助中央对手方机制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7.
刘玄 《上海金融》2012,(6):49-52
摩根大通巨亏事件,将场外衍生品交易与监管问题推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央对手方机制产生及发展的回顾,说明了该机制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具有的重要意义。为防范场外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需要借助中央对手方机制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8.
危机前后美国金融衍生品监管立法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贷危机前美国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不予监管,危机发生后,美国进行了立法改革,消除了监管机构的重叠,对场外交易建立了相应的交易制度和监管标准,加大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中美金融衍生品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应当吸取美国在危机前后的教训和监管经验,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监管.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用事实说明,场外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低透明度、主体集中化和风险多元化等特征容易诱发并扩大系统性风险,产生严重的外部负效应;同时,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活动涉及全球各经济体,迫切要求各国加强监管合作,共同规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理论分析证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要显著优于监管竞争.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国际监管合作是解决“市场全球化”与“监管地区化”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次贷金融危机凸显了场外衍生品市场透明度的缺乏,国际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由此意识到建设具有适当风险控制措施、精心设计的交易报告库对于提升市场透明度的重要作用。文章对国际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的发展及监管进行了详细梳理,对全球性的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报告库Deriv/SERV TIW及场外利率衍生品交易报告库TriOptima IR TRR的架构、运营、功能,及其与其他场外衍生品交易后业务的关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就构建中国的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早,既经历了繁荣阶段,也经受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与考验,对其他国家衍生品市场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文章回顾了美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特点,剖析了与金融危机爆发有重要关联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风险,介绍了此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控制场外衍生品风险方面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就金融改革法案的最终出台与实施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美国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首次将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纳入监管。该法案对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改革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由于其未明确域外管辖权,这可能会对我国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梳理了法案有关衍生产品业务的七条新规定,分析了其对我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业务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风险和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尽快在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CCP清算机制达成共识。文章以美国、欧盟和国际组织为主要考察对象,回顾了国际上实施CCP清算和对CCP监管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对CCP风险管理、财务资源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利益冲突监管等方面对CCP具体监管要求进行了阐释和比较,以全面反映CCP清算国际监管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缺陷。金融危机后,全球加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改革。从全球主要国家、经济体、国际组织提出的改革措施看,场外衍生品市场立法和监管制度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提高场外衍生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市场透明度、推动集中清算、加强非集中清算交易者的风险管理、发挥资本金的作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等。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让各国认识到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以及加强监管的必要性。危机后,欧美地区加强了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在规范市场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将对未来全球金融监管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跟踪研究了《多德一弗兰克法案》在实施监管机构职能协调、宏观审慎监管标准、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评级机构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法案重要方面取得的进展,梳理提炼了法案实施至今提出的主要改革内容,评价了银行业、大型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方面取得的改革效果,并汇总分析了相关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17.
为实施G20匹兹堡峰会有关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承诺,FSB成员在设立国际标准、推进立法及改革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改革任务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从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框架、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前工作进展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工作进展等方面对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以期对我国参与OTC衍生品市场改革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国内市场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信用衍生品主要类别、积极作用及交易蕴含风险,分析评价了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监管层也有推出信用衍生品的计划,并于2010年11月开始市场试点,在此背景下作者对构建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加快制定包括信用衍生品在内的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为市场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以解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有关规定与现行法律冲突的问题;适时修改监管规则以鼓励金融机构更多采用信用衍生品管理风险;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一系列举措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对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整理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