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03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提出2003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呈缓慢复苏态势。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将影响我国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加快,贸易顺差缩小;外汇储备稳定增长,保值问题日益突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但会加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SARS对外商投资的负面影响有限。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工作将面临制止经济增长回落的短期目标和提高经济投资增长质量的长远目标间的矛盾。为此,宏观调控一方面将采取多项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将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纠正和抑制经济中的过热现象,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3年前两个月,人民银行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金融运行总体看继续保持健康平稳。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居民储蓄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八月份,我国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平稳态势。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货币流动性提高:金融机构货款明显加快,结构继续优化;各项存款增加较多,居民储蓄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2003年1月金融运行具体特点为:货币代应量增长加快;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多;储蓄存款增长较快;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影响,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并反过来加剧危机恶化。作者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汇率政策协调、保持国际货币尤其是主要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国际和区域金融货币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两个月回落,狭义货币M1增长加快;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是中长期贷款投放较多;企业资金总体充裕,支付能力较强;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和本月末新股申购分流储蓄导致储蓄存款同比少增较多;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略有下降;人民币汇率保持平稳,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国内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社会融资规模继续明显高于上年同期;贷款增长保持平稳,住户贷款需求有所回升;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速低位继续回升;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略有回升;与上月末比,人民币汇率贬值0.11%,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份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态势,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增速继续回落,狭义货币M1增速有所回升;人民币贷款平稳增长,票据融资中止持续下降;企业存款增速小幅回升,储蓄存款同比少增较多;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有所回落;人民币汇率运行平稳,月末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1月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保持适度增长;储蓄存款同比多增、企业存款同比少降;金融机构贷款稳步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货币市场成交活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金融运行的主要特征是: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人民币贷款稳定投放,票据融资继续减少;存款继续呈活期化走势,储蓄存款增速持续回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比上月有所回落;人民币汇率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月,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狭义货币M1增速有所加快;人民币贷款同比继续多增,结构上票据融资持续减少,中长期贷款仍然增加较多;企!业存款继续较快增长,储蓄存款增速回落,存款活期化趋势较为明显;银行间市场利率略有上升,资金仍较充裕;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2月,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继续增长,狭义货币M1增速回升,现金投放正常;贷款合理增长;存款增长稳定,企业存款继续回升;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减弱。  相似文献   

14.
韩青  黎乙东 《海南金融》2001,(2):25-32,28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2000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从社会供求和信贷资金流向等方面论述全省经济金融形势,总体上保持较平稳的运行态势;指出了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并且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包括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全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肯定2003年经济金融发展取得了高增长良好势头的同时,指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地区产业结构失调,经济高增长的能源高消耗为代价,通胀阴影显现,不良贷款风险趋升以及国际热钱非法进入等等.相应地对2004年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7月,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现金投放正常;人民币贷款高位保持稳定增长;企业存款增速继续上升,储蓄存款增速减缓,活期化趋势明显;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运行平稳,海外市场维持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给各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较大压力。对我国而言,实施金融开放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是必然和长期的趋势。在此过程中,为了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冲击,保持本国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引导国际资本发挥经济增长作用,研究如何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就金融开放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运用审慎措施管理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总体看,2002年我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货币流动性稳步上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长迅速,居民储蓄增速加快;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提高;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持续蔓延,并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长速度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中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略有增长,增速出现下滑。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货物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势头减弱,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国际收支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衡。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内经济形势有所改变,国际收支运行的波动性加剧。上半年,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货物贸易顺差下降;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下半年,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进口增速下滑更快,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大量国际资本为求自保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向母国回流,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储备增长明显放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出现资金大规模集中流出的情况,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整体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强。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性上升,形势变化较快,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面相对良好,再加上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为促进国际收支平稳运行和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把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方向。外汇管理部门将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的总体目标,加大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外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统计监测和风险管理,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配合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宏观调控总体部署,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