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3篇
财政金融   867篇
工业经济   101篇
计划管理   1186篇
经济学   650篇
综合类   299篇
运输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921篇
农业经济   101篇
经济概况   321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现金股利对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在半强制分红政策下具有再融资动机的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及其对创新的影响,以期为上市公司分红机制的健全和监管部门现金分红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随着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提高,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即现金股利分配对公司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缓解是现金股利促进上市公司创新的中介路径。不过,在半强制分红政策下,具有再融资动机的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行为明显受到干预,无法提升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弱化了股利代理理论的解释力。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与现金股利存在替代效应,政府补助金额越低,现金股利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民营企业较之于国有企业,现金股利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2.
毛慧敏 《商业会计》2021,(18):41-46
文章基于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的相关关系并探究了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负相关,且应计盈余管理在质押比例与股利分配力度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组、非融券标的组中更显著。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行为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的监督与疏导,投资者也应关注该行为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3.
文章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CEO薪酬溢价在企业财务乱象中的治理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检验大股东掏空在CEO薪酬溢价与财务乱象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CEO薪酬抑制能对企业财务乱象起到较好的治理效应,即CEO薪酬溢价能显著抑制企业财务乱象;大股东掏空在CEO薪酬溢价与企业财务乱象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CEO薪酬溢价能通过降低大股东掏空的方式抑制企业财务乱象.  相似文献   
44.
李敏 《财会通讯》2021,(18):80-84,128
文章以2011—2018年沪深两市发生并完成并购事件的2985个企业的30287个观测值为样本,对并购中高溢价和高业绩承诺增长率即"双高"现象对并购绩效的作用与影响机理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探讨银行持股介入对"双高"现象与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在不同最终控制人视角下两者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并购过程中的"双高"即高并购溢价率和高业绩补偿承诺增长率会对并购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银行持股介入能显著削弱并购过程中"双高"对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并购"双高"对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研究可拓展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领域,同时为我国上市企业实现预期并购绩效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还能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实体企业发展与管理提供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45.
浅议应收利息与应收股利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丹 《经济论坛》2006,(24):139-139
一、现行制度相关规定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处置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时相应的应收利息与应收股利做了如下规定:1.企业出售作为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按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成本,贷记“短期投资”科目(××股票、债券、基金),按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贷记“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2.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记提的减值准…  相似文献   
46.
从京东方负债扩张看我国的杠杆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上世纪80年代风靡美国的杠杆收购方式以其巨大的溢价空间和较高的财务、经营风险引起理论学者的研究和实践人士的青睐。我国现阶段,实行杠杆收购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广阔的空间,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法律不完善、资本市场弱式化、投资银行不发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  相似文献   
47.
于阳  李怀祖 《经济管理》2005,(22):68-74
金融理论界对规模溢价与价值溢价现象的困惑与争论由来已久,对上述现象的理论解释可以归纳为传统范式与行为范式。前者认为,溢价是对高风险的补偿,后者则认为,溢价源是对过度反应的纠正。为了弄清溢价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对1993——2003年中国深沪A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A股市场存在规模与价值溢价现象,但上述两种范式的解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借鉴展望理论的参照依赖原理,提出相对盈利的概念,并对溢价现象予以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8.
通过分析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及剩余收益模型演变与推导过程,并利用2004年12月31日的股票价格和收到的股利折现的方法计算出了股票在不同时刻的内在价值,经过对我国1997-2002年2561个样本企业/年观测值的不同模型预测值与其对应的股票价格及价值混合回归分析发现:三模型对我国股票价格几乎没有解释力,这与成熟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但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内在价值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明显高于其他二模型,这与成熟资本市场类似。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剩余收益模型对计算我国股票内在价值的有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9.
马国平  周云 《经济师》2002,(7):132-133
文章分析了债券发行及购买的本质。阐述了折价、溢价及其摊销的数学机理 ;通过对本金及其利息的分解 ,进一步说明了债券溢价、折价发行的性质及其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0.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各企业单位内部,同时向国家及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的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及有关各方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不仅能反映企业管理部门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也是计算应税收益、制定股利分派政策的基础。所谓会计信息质量是指社会公认的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共同需要应具备的特征。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实施监管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