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62篇
工业经济   125篇
计划管理   194篇
经济学   499篇
综合类   215篇
运输经济   21篇
旅游经济   22篇
贸易经济   386篇
农业经济   38篇
经济概况   39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1.
数字产业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技术标准国际化是数字产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以昕诺飞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路径及机制。结果表明,昕诺飞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是基于自主研发或收购专利组建标准联盟或专利联盟并制定发布联盟标准,进而将其转化为国际标准、目标国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可基于标准开展相应认证检测,形成“联盟+标准+专利+认证检测”的闭环,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市场垄断化”的良性循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在于组建联盟,我国数字产业可通过“标准联盟+专利联盟”的双联盟策略,形成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通过构建共生演化生态系统推进技术标准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2.
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和服务载体,并渗透到产业与企业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制造业产业融合水平。基于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工业互联网视角下平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水平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检验制造业升级对平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融合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对技术融合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对供应链与价值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升级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供应链与价值链融合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融合三者间关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以及消费升级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升级、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中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和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起到提升作用,消费升级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强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研究,为高技术制造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创新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4.
什么样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两种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数字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数字创新基础设施、数字人才和金融服务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但单个要素并不是提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②4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组态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构成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分别是政府引导的智力聚集型、企业开拓的环境支撑型、主体多元的综合发展型和企业主导的资本驱动型;③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区域创新新动能,助推“数字中国”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5.
常常客计划在航空业、酒店业、银行和零售业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标准的市场营销和客户管理工具。文章通过对国外研究文献的回顾,总结出了常客计划的概念、作用机制和构成要素。在总结国内主要品牌经济型酒店常客计划方案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产生了一个关于经济型酒店会员计划奖励方式偏好的调查表。利用这个调查表进行了针对酒店入住者的问卷调查,基于结合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了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会员奖励方式的偏好。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年内住店时间和费用负担方式两个变量所划分的四类人群对各种奖励措施有不同的偏好。现有的常客计划并没有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特定需求。研究结论提示,企业应当基于市场细分设计其常客计划,并力求实现吸引顾客和提高品牌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6.
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运行机理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则是一个有待拓展的重要理论命题。技术创新通过扩散产生引致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的传播、采用的过程。考察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内在运行机理可以发现,技术创新乘数效应是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和速度经济等形态生成的,并与福特制、丰田制和温特制等组织载体相耦合。研究技术创新乘数效应,有助于揭示当前我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当前,中国已成长为开放型经济大国,在遵循技术创新内在运行规律的同时,应主动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多种路径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7.
市场分割条件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竞争模型与规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市场分割条件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竞争模型,本文对全国性国有企业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解释。全国性国有企业在参与区域竞争的过程中,具备一种区域整合的功能:它面向全体市场的决策与分别面向各区域市场的决策等价,全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目标也可以分解为各区域社会剩余最大化的子目标之和,在其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将迫使地方企业改进成本或者退出市场,而只有当地方企业有足够高的效率的时候,全国性国有企业才会选择退出策略。国有企业事实上可以作为一种内部规制工具对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在明确规制规则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动态调整企业目标函数以实现整体市场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8.
在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冲击情况下,国内外学者对出口贸易规模是否能够稳步增长不断提出质疑。在此叙事背景下,通过对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结构失衡深入剖析,发现内部结构性矛盾才是真正威胁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外部需求冲击影响微弱。中美贸易差额的比较研究显示,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并非特例,消除贸易争端的经济手段则是顺差规模的缩小;中国探寻多元化出口贸易实践是解除贸易商品、国别结构失衡的内在要求,也是长久之计。基于中国内外经济发展运行的特殊性,对外贸易发展研究需要超越开放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认识局限。要实现出口贸易稳步发展须兼顾区域平衡目标,解除结构性枷锁。消除出口贸易的区域失衡发展困境是解决对外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制定贸易政策必须以"省区"这一基本层面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核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有的核心通货膨胀计算方法假设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可以表示为核心通货膨胀与异质性相对价格变化之和,然而这种价格变化的分解方式既缺乏理论基础又违背经济直觉。本文将经典的新凯恩斯模型推广到多部门情形,证明了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各部门商品价格变化的理论分解公式。以这个分解公式为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两阶段估计方法,给出了根据稳态权重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简便方法,估计出了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有效性检验表明,根据两阶段估计方法和基于稳态权重的估计方法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都是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相似文献   
120.
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文章利用一个资源错配对TFP影响的核算框架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宏观经济、产业相关数据,估算了当前中国农业部门就业比重过大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改革以来,劳动力错配对TFP有着明显的负效应,以不同的指标计算,在-2%到-18%之间,并呈逐渐扩大趋势。这种负的效应随着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有明显的波动趋势;把总效应分解为工资差异效应和部门份额效应以后,显示中国当前的劳动力错配对TFP产生的负效应主要是由于部门间的工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