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23篇
工业经济   39篇
计划管理   71篇
经济学   126篇
综合类   42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59篇
农业经济   160篇
经济概况   9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针对YB95条外透明纸包装机传动联轴器损坏后维修更换的工作量大、耗时长问题,文章描述了设计一个可拆分的快换装置安装在传动联轴器与传动轴2之间,并把快换装置中的左法兰与联轴器、传动轴1制作成一个组件,这样在改变原来的连接方式的同时可以快速更换传动联轴器,有效解决了联轴器维修更换困难的问题,提高了维修效率,消除了反复拆装对设备机件及运行精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文章总结了等离子体在多个领域应用所带来的电磁干扰和等离子源设备对人体容易造成的多种危害,提出了针对等离子体相应电磁干扰和等离子源设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应对策略,以使等离子技术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通过2019年全年对12个江苏省级休闲农业园内植物时间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植物时空结构对游人体验的影响程度以及江苏省休闲农业园植物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情况。方法 文章在实地调研及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选取14个指标建立植物时空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分析江苏省级休闲农业园植物时空耦合协调情况。结果 休闲农业园中植物时间结构对游人体验的影响程度大于空间结构;其中有10个样地植物时空组合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属中间过渡类,2个样地属失调衰退类。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后,目前仍处于运营状态的仅剩8个。结论 休闲农业园中植物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对游人体验存在一定的影响,且植物时间结构对游人体验的影响程度更大。江苏省级休闲农业园植物时空耦合协调情况基本处于中间过渡类,对休闲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 文章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 (1)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2)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3)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4)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 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价值最大化对自然发展情景、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及生态保育功能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优化,得到2026年保定市土地利用合理结构与布局。方法 文章利用MOP模型优化各情景土地利用结构、FLUS模型优化各情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各情景功能协调性。结果 各情景下草地面积都减少,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都增长。除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外,耕地面积都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土地利用功能总价值最高,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最低;各情景下建设用地都以外延式增长;林地都以外延式及填充式在山地丘陵地区扩张;农业生产功能优先、经济发展功能优先及生态保育功能优先情景的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度高于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下功能间关系最协调。结论 在现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下,未来保定市土地利用功能将严重失调,需严格落实耕地及生态用地保护政策、推动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及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耦合协调有助于全面了解移民的生计问题,对提高移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及后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甘肃省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2019—2021年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移民家庭的生计状况进行调查,选取测度指标并计算各类移民的生计资本值,根据移民收入来源对生计模式进行分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各生计模式下移民5项生计资本间的关系。结果 (1)生计资本内部耦合水平总体较低,处于低度耦合和失调衰退等级;(2)非农型的生计资本耦合度和协调度最高,分别为0.299和0.230,是最为接近中度耦合和过渡协调阶段的生计模式;(3)两类兼业户的次之,处在(0.15,0.3)的区间内,属于低度耦合和衰退协调的中高级阶段;(4)纯农户的较低,为0.172和0.223,处于低度耦合和协调衰退的中阶段;(5)补贴户的最低,耦合度、协调度均在(0,1)的区间,处在低度弱耦合和恶性失调等级。结论 古浪县不同生计模式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存量和差距,导致其耦合协调性较差、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8.
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准确判断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演进特征是科学把握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保证.尝试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提出综合评价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演进特征及系统耦合模式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04-2005年处于较强可持续状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关系经历了从经济社会型可持续--社会生态型可持续--综合协调型可持续模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寻找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发展历程、统筹和归纳研究体系,明晰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和突破点,助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法 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热点、发展历程进行初步分析,之后借助文献归纳法进一步综述研究体系。结果 研究聚焦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用,总体上经历了从土壤理化性质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从小尺度作物种植到大尺度流域治理的发展历程,研究体系由3个研究基本面和6个研究基本点构成,研究基本面分别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水土资源利用过程、水土资源状态响应,即“格局—过程—响应”的农业水土资源耦合研究体系。结论 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方面需进一步明晰水土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并加强二者物理交互过程和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建议未来聚焦于识别水土资源配置差别并建立实践性的匹配等别标准;水土资源利用过程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后水文过程响应研究尚待补充,建议未来可深入探索土地利用与水文过程的二元互馈机理;水土资源状态响应方面气候变化下需注意从气象指标入手探究农业生产中水土资源的关系,建议未来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低效利用问题的动态监测及预测模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为了解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协调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并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粮食安全保护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以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使用强度、有效灌溉比例、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变化。[结果](1)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耕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并且区域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研究初期东北部地区的耕地利用程度强于西部地区,而2016年呈现出西南—中东部强,东北部弱的态势; 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不明显;(2)耕地利用强度—粮食产量耦合类型时空演化特征明显,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年减少; 从空间上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3)耕地利用转型推动粮食生产格局不断演化,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1990—2016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趋势,耕地利用转型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随着耕地利用转型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提高,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