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7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198篇
财政金融   563篇
工业经济   227篇
计划管理   1071篇
经济学   2386篇
综合类   2075篇
运输经济   77篇
旅游经济   184篇
贸易经济   1040篇
农业经济   1620篇
经济概况   223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676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938篇
  2011年   1088篇
  2010年   895篇
  2009年   955篇
  2008年   1003篇
  2007年   711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99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 ,土地是中国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唯一的社会保障。文章在论述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对城市化进程的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稳定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 ,调整承包期、界定土地产权关系、建立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农村土地改革和土地制度创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尝试借鉴景观格局的研究思路,对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进行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进行土地整治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和分布特征,构建了乡镇尺度上的农村居民点综合破碎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针对性建议。[结果]以沿海平原地区——山东日照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破碎度综合指数(FCI)能够较好地反映沿海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FCI大于内陆地区,形成了"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2)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出破碎度影响因素;研究区FCI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距海岸线的距离、距县城的距离、坡度、道路密度等。[结论]通过分析不同等级破碎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地矛盾日渐尖锐,耕地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于以上背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落实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的稳定与繁荣。[方法]因此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从正、负面相关机制对其流转有关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运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简要阐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形式、相关政策等流转现状,详细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动因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流转过程中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问题。[结果]得出只有充分了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其中不仅包括政策的刺激、周边环境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诱导等正面促进因素,还包括产权的不清晰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阻碍因素。[结论]并从各个主体的利益出发,保障他们的相关权益,达到主体间利益的均衡才能促使流转有序顺利地进行,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的汾河临汾段、太原市滨河湿地公园沉积物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以期为山西生态农业中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山西的汾河临汾段、太原市滨河湿地公园进行野外采样,试样分别进行好氧、厌氧、高度厌氧、好氧后厌氧等4个方式的培养处理,在室内设置试验所需的氧化还原环境,对比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对经植被恢复后沉积物、未经植被恢复沉积物进行培养。模拟水生植物生长根际氧化状态,水生植物生长周期,研究山西省农业水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沉积物迁移转化存在差异,其中好氧处理下汾河沉积物上清液含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培养过程中,上清液的Zn~(2+)含量比高度厌氧、厌氧处理的要高,与汾河相比较,在前16d,湿地公园上清液Zn~(2+)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汾河上清液Zn~(2+)浓度降低趋势显著;经厌氧处理的湿地公园和汾河的Fe~(2+)浓度则在后16d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好氧、高度厌氧的Fe~(2+)浓度变化趋势则比较稳定。在中度氧化还原环境中,Fe的释放更容易进行;在还原条件中,沉积物中可氧化态、可还原态Zn表现的是转移,不是释放,上清液中Zn~(2+)来自弱酸提取态的释放。[结论]利用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对汾河水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5.
研究目的: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视域下,构建并基于土地资本化总过程的一般金融模型,探索乡村建设用地资本化相较于城市土地的特殊金融机制与支持政策。研究方法:叙事探究、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本化本质上是土地加入社会再生产取得实体资产和金融资本二重存在性的过程,城乡建设用地资本化的金融机制在实体资产流通性、土地增值驱动因素和实体资产向金融资本转化路径等重要节点上存在显著不同。研究结论:结合乡村精明收缩理念,提出乡村建设用地资本化要走一条有别于城市土地的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包容性金融为基础、绿色金融为方向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96.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居民点多维要素共生机理与特征并提出整治策略,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村域尺度农村居民点由“人”“地”“业”“房”要素构成,4维要素间彼此联系、相互响应,并按一定共生规律组合与作用而形成具有共生结构和共生功能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共生系统;(2)村域经济社会环境与多要素变化共同推动鱼粮溪村居民点共生模式由“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有序演进,不同模式下“人”“地”“业”“房”关键要素的发展程度与相互作用机制不尽相同;(3)基于农村居民点多要素共生机理,可凝练出协调多维共生单元、完善村域共生环境及加快共生模式转型3种整治策略。研究结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充分考虑其共生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与住宅等关键要素活力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研究目的:从乡村异质性出发,探讨与不同类型乡村相适应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新的启发。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基于“区位—资源—组织”三维组合将我国乡村划分为近郊优势团结型、近郊优势分散型、近郊平庸团结型、近郊平庸分散型、远郊优势团结型、远郊优势分散型、远郊平庸团结型、远郊平庸分散型8种类型,不同类型乡村分别匹配拓展型、转移型、保留型或者多类型组合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方式。研究结论:我国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村集体组织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没有普适性的“最优”模式,更好发挥宅基地发展权配置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需要基于乡村异质性采取分类配置策略而非“一刀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城乡绿化对改善地区生态气候,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山西省城乡绿化规划带来的生态效益,为今后城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熵值法,在评定山西省11个地级市PM2. 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等5个指标的基础上,综合分析2014—2016年山西省各地级市城乡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结果] 2015年山西省城乡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相比2014年和2016年较为明显。在各地级市中,大同市城乡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且各项指标评分均较高。大部分地区PM2. 5、PM1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浓度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环境质量令人堪忧。[结论]山西省各地级市在城乡规划中应加大对绿化的投入,选择对空气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监管等,综合提高城乡绿化的生态效益,促进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9.
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发展计划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方法]以河北省为例,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进而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两者的协调度。[结果](1)河北省各个市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系统的得分介于0.784 2~1.572 3,其中石家庄的得分最高(1.572 3),其次是邯郸(1.404 8),邢台(1.397 4),而承德的得分最低(0.784 2);(2)乡村旅游系统的得分介于0.768 7~0.954 7,其中石家庄得分最高(0.954 7),其次是廊坊(0.927 6)、保定(0.925 3),但就整体而言,河北省各个市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差别较小;(3)河北省大部分市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较高以上水平,其中石家庄和邢台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986 8和0.923 2,处于高度耦合水平;唐山(0.849 5)、秦皇岛(0.853 3)、邯郸(0.881 9)、保定(0.864 2)、张家口(0.813 3)和廊坊(0.890 4)处于较高耦合水平;沧州(0.764 4)和衡水(0.726 8)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而承德为0.695 5,处于低度耦合水平。[结论]分析河北省各市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程度,对于全省乡村均衡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研究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今后合理优化农业生态旅游布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3个指标来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1)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总体呈集聚分布,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从各地级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数目看,邢台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个数最多,为38个,占总数的19.68%。其次是保定市,为28个,占总数的14.51%。沧州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数目最少,仅为6个,占总数的3.11%。(3)各地级市中,邢台市和秦皇岛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平均分布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30.43个/万km~2和24.32个/万km~2。沧州、承德和张家口的分布密度较低,分别为4.47个/万km~2、3.04个/万km~2和4.17个/万km~2。(4)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该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域分布不均匀,各地市间发展极不平衡。今后,一方面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增加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发挥当地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逐步缩短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