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4篇
财政金融   42篇
工业经济   83篇
计划管理   136篇
经济学   329篇
综合类   199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125篇
农业经济   88篇
经济概况   1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论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PREES系统模型,并构建城市群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然后针对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案例研究,在测度关中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关中城市群1990年至2005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就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
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金发  余园园 《技术经济》2006,25(10):32-35
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正确认识与划分在区域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重点对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主要从产业集群发展动力与演进路径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有待深入的相关研究与展望。  相似文献   
23.
林云 《技术经济》2007,26(12):32-36
构建一个基于企业内生创新的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城市经济动力系统,旨在阐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产业集聚的确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但绝非必然,甚至有时还会由于知识拥挤导致经济停滞。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产业集聚与创新集聚间的关系。城市提供创新激励,然而因吸收能力不同企业创新绩效也存在差异,这是城市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本质上来源于经济的发展和演化并具有自组织变迁的规律。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经验可以发现,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分为自发演化和嵌入发展两种不同模式。本文在对伦敦和新加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金融集聚形成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对我国大力推进该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文章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N指数)等指标,对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中5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  相似文献   
26.
We analyze whether firms prefer collocating with incumbent firms when choosing among markets to enter,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resource‐seeking as a motivation for collocation. We propose that entrants will locate near others possessing resources that can spill over, but will avoid locations where existing firms will exploit spillovers without contributing. To test these propositions, we analyze the location decisions of 570 new hotels in Texas between 1992 and 2000. We find that hotels are attracted to markets with branded upscale hotels. Further, we find that owners of upscale hotels avoid markets with hotels without similar resource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7.
基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地理特征,依据2006-2015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测算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普惠金融发展空间集聚效应.结果发现:各省市农村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局部空间差异逐渐缩小.普惠金融集聚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存在正空间相关性,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鉴此,应加强区域空间金融合作,提高保险业普惠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发挥普惠金融集聚辐射作用,推动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8.
Municipal mergers have becom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primarily advanced to exploit economies of scale. While most evaluations of municipal mergers have focu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t is rare in the literature to explore how such mergers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 policy experiment of city–county mergers (che xian she qu)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4. Using comprehensive datasets at city, county and firm levels,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 merg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effect depends on local endowments related to agglomeration forces. The results are robust to a number of different model specifications. We further verify that improve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fter merger are potential contributors to the positive merger effects.  相似文献   
29.
在理性行为人收益最大化原则条件下得出了行为人空间博弈的结果——在均衡状态,限制性条件(如运输技术等)能够产生一个收敛的空间区位调整过程,最终实现空间集聚。在这个博弈集聚的过程中,外部因素存在发生作用的空间,从而说明了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影响金融机构的集聚过程,进而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中心的形成。这一空间集聚过程也可用于分析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0.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集聚共生效益特征及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这4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共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其中,集聚共生效益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户主自身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依次减弱;(2)是否为干部、对原集聚模式的满意度、是否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政府对集聚区的补贴力度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显化农户共生效益、增强"精英"农户及村干部的正向引导、提升农户成员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户"共生共荣"理念等是深化农户共生关系,促进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