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26篇
计划管理   83篇
经济学   97篇
综合类   50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34篇
农业经济   60篇
经济概况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秦聪  曹颖琦  孙海军 《科技和产业》2023,23(15):256-263
将要素流动与集中的现象考虑至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集聚力空间分异——优势区位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要素流动与集中在微观、宏观上的空间经济规律。得到微观上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为:第一阶段为粗放式发展阶段的星状、带状结构,第二阶段为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团块状结构。将公主岭市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主岭市某位置的经济吸引力越大,其区位越优,越能吸引要素的集中,会带来更多的城市空间扩展。将模型进一步应用于宏观上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发现要素将沿着大城市-交通干道-小城市-支线-小城镇的次序依次集聚,要素集聚的速度和城市规模增长的速度依次递减,最终经济带内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2.
物流业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效率是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尚未走出高成本、低效率的状态,提高物流业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以2004-2012年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呈波动趋势,年均下降2.1%,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下降;各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79,地区技术进步效率不高,其中宁夏物流业效率最高,云南物流业效率降幅最大;物流业专业化程度与物流业资源利用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助于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但统计上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三个因素对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尚不存在积极影响。为更好地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应进一步促进物流业技术进步及其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一体化规划,提高物流业规模效率与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培育物流业集群与龙头企业,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改善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提升物流业效率。  相似文献   
33.
为了提高潮汐交通道路的安全度,基于南京市虎踞路调查的交通数据,分析其潮汐交通特性,针对潮汐路段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在可变车道内,分析车辆的速度、道路宽度以及汽车转弯半径对分流带长度的影响,利用切函数与约束函数,设计一定长度的自动可移动式分流带。利用交通微观仿真平台vissim对实施协调控制后的结果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后的车头间距增大,通行效率得到提高,安全度提高。  相似文献   
34.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35.
皖江城市带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该地区经济绿色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加速安徽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文章在阐述文化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皖江城市带文化旅游资源在历史、目然景观、宗教、文艺等方面的丰富性,并据此提出其发展路径:统筹规划、促进品牌建设、打造精品路线等。  相似文献   
36.
文章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包括经济、能源、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进行模拟分析,发现:资本能显著影响皖江城市带近期的经济发展,但科技和教育在远期的影响更大;消费水平是决定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在缺乏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情况下,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平衡,以更好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7.
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选取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构建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投资环境进行综合系统评价,依据实证结果对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8.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丝绸之路的振兴,无疑将开启一轮更广、更深、更紧密的合作,给沿途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陕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样也是新欧亚大陆桥重要枢纽,因“一带一路”倡议站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前沿位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机遇,国际陆港物流人才的培养正是西安发展外向性经济抓住这次机遇的助力剂。文章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陆港物流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构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9.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段农业地域多功能的地域差异和演进特征,提出农业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的对策,为科学引导地区分工、强化主导功能、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农业地域多功能性指数计算模型,农业地域多功能演变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Gi*指数模型。研究结果:(1)农产品供给功能提升幅度较大,其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京津冀都市区、邯郸经济区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大幅度提升;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优势区向各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集中。(2)京津冀都市区、邯郸市及其周边地区为多功能指数热点区,而京津冀都市区与邯郸经济区之间的县市以及样带河南段大部分县市为多功能指数冷点区。研究结论:106国道沿线典型区不同类型区农业地域主导功能定位不同,需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粮食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地域功能与社会经济需求、地域资源禀赋相适应,促进主导功能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0.
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走向大亚欧,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需要抓好的四个基本环节。建设大西安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带动大关中是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基础,引领大西北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桥,走向大亚欧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构成了完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