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9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27篇
经济学   61篇
综合类   8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6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我国经济周期的新态势和经济增长的“翘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体现出增长型周期波动的一些重要特征。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不仅有来自经济增长模式内在改变的原因,也有来自经济政策调控模式改变的原因,还有来自市场结构和规模改变的原因。随着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到9.1%和通货膨胀率提高到2.87%,1996年经济"软着陆"以来的一轮稳定性显著和周期分界模糊的增长周期已经结束。从2004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轨迹出现的翘尾现象,我国经济开始步入具有新的增长态势和新的宏观调控模式的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42.
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与产出之间的非对称影响关系研究,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对1989—2007年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影响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引入年产出增长率、年货币增长率以及年通货膨胀率的年度变化作为转移变量,线性检验表明我国货币、产出和价格系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通过模型估计识别了我国货币—产出关系的经济和/或政策状态相依性;运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概括来说,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其依赖于经济周期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加速和减速阶段。  相似文献   
43.
文章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实证研究了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出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V型关系的结论,并通过门限值的计算得出最优的消费水平为68.12%,在这一门限值以下,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于这一门限值之后,这一促进作用有所减弱。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消费率依旧偏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政府应建立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同时优化投资结构,创新对外贸易模式,保持适度的通胀水平,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  相似文献   
4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呈现以2013年为节点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基于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三部门Mankiw-Romer-Weil扩展收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整体上能够促进省际经济收敛,但存在产业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工业在短期内对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流入服务业难以促进收敛。进一步研究表明,1998—2013年,相较东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从而加快我国整体经济收敛;而201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与东部地区逐渐同步,均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省际经济收敛速度放缓。  相似文献   
45.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周期的形式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今后的持续增长过程中将由“峰前谷后”的极度非对称性周期逐渐向以自然率为平均增长水平的对称性周期转变。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长尾特征必然带来经济“软着陆”后的“软扩张”。目前经济增长的总需求驱动、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和谐影响等,都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中的代表性属性。  相似文献   
46.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性开始有所加强,流动方式也有所改变。文章选择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消费和收入数据,在国家之间实际利率均衡的假设下,通过国家消费模式的考察和对比,发现我国的经济运行并不满足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性假说,其原因既出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存在进入限制,也出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整合。这些经验发现表明,我国经济中的名义利率、汇率和资本市场仍然处于有限管制过程中,必须通过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逐步实现资本市场开放等有力措施来增强我国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进而保持我国快速经济增长和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7.
This paper uses the ARFIMA-FIGARCH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China’s monthly inflation rate from January 1983 to October 2005. It is found that both first moment and second moment of inflation have remarkable long memory,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long memory properties in both inflation level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By the Granger-causality test on inflation rate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it is shown that the inflation level affects the inflation uncertainty and so supports Friedman hypothesis. Therefore, as for policy maker, they should roundly concerns on long memory properties of inflation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and their single-dire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Guanli shijie 管理世界 (Management World), 2007, (7): 14–21  相似文献   
48.
我国股市收益率与宏观经济非对称性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国股市实际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我国股市实际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2003年以后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出现了背离.股市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具有非对称性特征,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依赖经济周期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49.
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多次紧缩和扩张之间的交替,形成了显著的货币政策周期。下行经济周期往往都是发生在货币紧缩政策结束之后。为了度量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我们需要建立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并从众多的反映宏观经济状态的指标从中选取合适的预测指标来反映其内在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自1996年以来共出现了3次产出增长率的下降,而这3次产出降低都发生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束之后。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货币政策操作也存在相机选择的内生属性,并且M1同比增速和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之后是否会出现下行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50.
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门限变量,构建了包括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内的三维T-SVAR模型,并且分别采用货币供给量、利率以及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研究不同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下各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当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快速攀升时期,信贷规模调控是应对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最佳选择,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平抑房地产价格波动,并且在长期中依旧保留一定的政策效果.因此,货币当局在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时应将着力点放在信贷规模上,通过控制信贷增长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从而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并推动经济“脱虚向实”,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