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8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财政金融   336篇
工业经济   288篇
计划管理   1514篇
经济学   1804篇
综合类   1348篇
运输经济   77篇
旅游经济   314篇
贸易经济   934篇
农业经济   622篇
经济概况   136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743篇
  2012年   756篇
  2011年   855篇
  2010年   676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651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0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可通过提高企业竞争这一路径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产业和制造业产融协同集聚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加剧产业内部企业创新竞争,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且金融业在创新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指出应鼓励区域企业创新竞争,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的出现冲击了世界经济,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两个维度分析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未来走向,研究发现:(1)新冠疫情通过影响全球价值链、贸易投资和就业环境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矛盾升级、原有治理体系规则未与时俱进和激进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新的挑战;(2)新冠疫情强化了世界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将是未来治理的重要趋势;(3)新冠疫情可能会使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而中国在此次疫情中高效率的抗疫举措将进一步提升自身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3.
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中,隐性债务因其增长迅速、规模不清和风险不确定,成为未来债务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隐性债务挟裹主体众多,关联利益甚广,因此,基于共同体视角,明确治理主体,有利于化解风险。在隐性债务生产阶段,因利而合的共同体大肆攫取利益导致隐性债务激增;在债务风险凸显阶段,利益共同体的本能选择不是"安危与共",而是"大难临头各自保"。但债务风险的"飞去来器效应"和群体性焦虑,将促使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更是治理共同体。在隐性债务治理阶段,共同体应形成"共生"意识、采取"共治"行动、构筑"共担"保障,实现有效共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客观揭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为科学推进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创新途径、综合战略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GIS空间分析与地统计方法等方法,探测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村单位面积GDP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提出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的扶贫政策措施。[结果]影响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到主要交通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年均温度和海拔高程等,各因素对贫困村经济发展分异的解释力分别为80. 76%、12. 82%、8. 82%、5. 45%和3. 96%;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化的分异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归纳为交通区位约束型、自然环境约束型和经济区位约束型等三大类型;农村贫困化驱动机制下的贫困村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亟需因地制宜、科学推进、讲求实效,有序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结论]精准扶贫应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尤其加强贫困村交通、水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培植,注重多种扶贫模式的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探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锡尔指数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结果]2012—2017年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绿色供给的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生态制度的得分最低。各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南京、无锡次之,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锡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都在逐渐缩小。[结论]农产品绿色供给是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方面较低,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加,资源节约利用仍是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江苏省资源效益利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且区域内发达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17年我国A股重污染型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企业绿色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显著促进辖区内企业实施绿色并购;而当地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时,越会抑制企业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背景下的绿色并购扩张行为;进一步地,企业绿色并购会显著提高企业价值,且这一影响对并购后当年的企业价值影响最为显著;基于异质性分析方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会约束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环境治理行为,促进其采取绿色并购,实施绿色发展;同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会更有利于东部地区企业实施绿色并购,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8.
夏媛媛  任以胜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20-128
旅游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基于安徽省2012—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数据,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安徽省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收入呈“N”字形变化,总体发展不均衡,存在“皖南-皖中-皖北”的梯度递减趋势;安徽省旅游经济总体呈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态势,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星级饭店数量、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量等因素均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Considering the complications of collecting empirical data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hat departs from the current literature. For the first time, an experimental procedure is adopted to conduct a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participatory and non-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heritage tourism planning. Contrary to previous work, this is the first ex-ante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t a destination with no such prior experience. The analysis relies on behavioural data on choices, deliberation and conflict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a controlled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oices and deliberation between participatory and non-participatory groups exhibi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though participatory group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conflict. However, interestingly, conflict was constructive as it increased provisions for heritage goods. Furthermore, intra-group heterogeneity did not always affect collective decisions negatively whereas trust and institutional credibilit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influencing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preference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opening a novel avenue for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participation dynamics to inform the instigation of participatory endeavours.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