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8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87篇
财政金融   211篇
工业经济   208篇
计划管理   936篇
经济学   1254篇
综合类   856篇
运输经济   23篇
旅游经济   26篇
贸易经济   785篇
农业经济   1680篇
经济概况   91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496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stic pollution is a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that poses a huge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people and marine ecosystems worldwid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plastic pollution is menstrual hygiene management, and an approach that can help address this crisis is the usage of washable and reusable menstrual cups. Using an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 that includes self-identity and perceived quality, the study predicted intentions to use menstrual cups in the Philippin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ived quality predicted attitudes towards menstrual cup usage. Moreover, attitude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elf-identity predicted intentions to use menstrual cups. There we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s and predictors of intentions between non-users and regular users of menstrual cups. Among regular user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did not predict intention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extended model, and provides insights for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corporations in promoting the usage of menstrual cups to address the global plastic pollution crisis.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新网络业务的出现,网络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同时,各种网络服务对于网络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对网络的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网络维护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需求。针对现代大型网络的故障诊断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并完成了一套整体的智能化故障诊断系统。在此系统中,针对不同的故障类型,利用能够获取到的数据类型,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故障诊断模块和算法。系统整体基于开源的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通过实际案例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此系统具备良好的处理实际网络故障的能力,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网络故障诊断领域也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控药减害增收"的目标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5—2015年数据利用脱钩理论和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分解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伴生大量农药施用,仅少数省域表现出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扩张绝对脱钩的理想状态,东北西北部分省域农业经济增长则以更大幅度的农药投入增长为代价。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部地区种植规模变化、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因素均是推动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北地区仅劳动力规模效应成为推动脱钩的力量。[结论]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需要强化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普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低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推广度;构建农户施药的多重约束机制,完善农业病虫灾害保险减少农户对生产过程的风险感知,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农户施药行为的规制作用,完善产品分级认证和安全准入制度;通过农地合理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等方式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面源污染视角下考察耕地利用效率,可以为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4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将耕地面源污染因素纳入到传统的效率分析框架,从省际比较的维度对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考虑面源污染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测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值呈现阶段性特征,耕地利用效率排名比较稳定,近年来排名有上升趋势;江西省耕地利用绩效一般,且与最佳实践者存在较大的差距。[结论]忽视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利用效率评估是失真和不符合实际的,宜将面源污染因素纳入到耕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框架,以此来更科学地量化评估耕地利用绩效;设计和完善相关政策,以有效控制耕地面源污染;加强与先进省(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农业可持续耕作技术与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江西省耕地产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统计描述华北平原农民的机械采纳率和机械采纳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农民的机械化需求和农机手的机械服务供给行为及其内在逻辑,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华北平原地区农业机械技术的特殊实现形式——服务外包做出解释。[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成本收益核算等方法,利用冀豫鲁3省779个农户和45个农机手的实地调研数据分别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方式做出解释。[结果]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农机购置成本下降,共同刺激了农民的机械技术需求,是华北平原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持有农业机械的农民基于理性选择而向其他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是推动华北平原农业机械化以服务形式实现的主要原因。[结论]相关部门应继续探索高效的农机补贴模式,刺激农民的机械技术需求;农业机械支持政策可适当向农机合作社倾斜,提高农机手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数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把握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仅是促进区域农产品富有竞争力的积极方法,也是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做法。[方法]文章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以区域为评价主体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从两个层面对浙江省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纵向层面上,测算了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宽度,对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状态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在横向层面上,测算了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对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合作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区分。最后整合运用生态位协同、生态位扩充等理论,提出浙江省各地级市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发展策略。[结果]通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宽度研究发现,杭州和宁波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较强,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103 6和0.103 2,而丽水和舟山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相对居后,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079 0和0.075 6;通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研究发现,可将全省划分为西北平原区域、东南部沿海区域和西南部山地区域等3个区域,各区域内部地级市可通过协同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结论]根据各地级市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差异,应采取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协同、生态位分离的策略,从而因地制宜提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8.
水源地突发水污染政府应急预留水量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为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水资源非常规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政府需要安排一部分应急预留水量。如何合理预测政府应急预留水量的规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的政府应急预留水量需求预测方法,具体思路是:借助于案例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众多影响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因素中提取出两两不相关的因子,以此作为案例的特征属性,基于加权曼哈顿距离测算相似度,依此得到匹配案例,进而测算政府应急预留水量。以太湖流域常州地区水源地为例,进行政府预留水量需求量的预测与分析。该方法可以为政府应急预留水量的配置、储备等提供相关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过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分析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有助于了解其调整施肥结构的行为。当前研究忽视了农户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间的替代性,未能开展联立研究。[方法]基于洱海流域上游397个水稻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Bivariate-Probit模型对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两种意愿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对有机肥好处的认知正向影响其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其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之下,对农户采用有机肥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大。[结论]引导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户对有机肥作用的认知可能是加强其减少化肥用量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意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为河南的经济发展作为了重要贡献。对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是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构建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专家评分法,对各项评价指标打分,并计算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结合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得出目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72.45,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并对当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农业生态旅游意识淡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政府资金扶持和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特色原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加强专业培训,打造专业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