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陆万军  邹伟  张彬斌 《南方经济》2019,38(9):97-112
近年来,中国性别教育差距快速缩小并呈现出女性高等教育在校生比重超越男性的现象,文章从生育政策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改善女性教育获得显著促进了性别教育平等。队列分析显示,生育政策之后的出生队列中女性相对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性别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基于生育政策地区差异和出生队列差异构建的双差分模型分析发现,以农村二孩政策地区为参照组,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提高女性相对受教育机会方面更为明显。但相对于二孩政策,一孩半政策在促进性别教育平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在一孩半政策下独女户和双女户数量较少,家庭受性别偏好影响会将资源向男性倾斜,导致政策没有通过控制家庭规模提高女性相对教育获得机会。研究认为,随着中国放松生育政策,农村地区由一孩半政策过渡到二孩政策并不会对女性教育获得产生明显影响,应该关注生育政策调整对严格独生子女政策地区女性教育获得的影响。同时,随着性别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可以利用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市场性别歧视,进一步提高女性地位并促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2.
3.
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户籍改革难以突破的原因,在发展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如果户籍改革对地方经济增长或财政收支产生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可能会拖延或阻碍改革进程。基于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特大城市提高门槛对地方人均产出有正面影响,户籍改革动力最弱。其他城市虽然可以通过降低户籍门槛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率先放开户籍制度可能引发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抵消政策效果,地方政府的户籍改革动力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逐步下降。同时,户籍人口增长会带来财政支出的显著增加,为避免户籍化政策对财政支出产生压力,地方政府会通过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进行筛选,将对财政收入贡献较低或产生明显财政支出的群体排斥在户籍门槛之外。本文认为中国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存在刚性,可以通过收回地方制定落户政策的权力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或利用财政政策降低户籍化成本,激励地方政府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审计监督在立党执政、为公为民等方面被赋予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审计监督,以强化党内财务纪律为起点,并逐步拓展范围和完善制度,有力护航了新政权的诞生,也为社会主义审计的建立贡献了宝贵的制度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审计机构在短期存续后被撤并.以"审计机关"在1982年被写入《宪法》、1994年《审计法》实施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逐步确立并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为标志的审计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职能拓展到"全覆盖"的新空间,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党统一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已经确立.回顾党领导下的国家审计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离不开审计监督,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是国家审计的根本职责;党的统一领导为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必须守正创新,结合国情创新管理体制、拓展职能空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期,中国中央政府启动了雄心勃勃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计划,将主要城市和重要口岸联结成网.这些干线自2001年起陆续通车,至2007年基本实现全部贯通.本文将国道主干线对西部地区的覆盖视为一次“交通干预”,以县级区划为观测单元,考察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的份额如何对“交通干预”做出因果响应.识别策略考虑了县域初始条件的异同性和交通外溢性干扰.经验估计表明,国道主干线贯通对其过境县域的服务业就业份额在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这种效应在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同时也因县域服务业就业的初始状况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政策扶贫:目标选择和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1998—2009年分县数据,考察了新时期农村扶贫政策的目标选择问题和农民增收效果。新时期国定扶贫重点县的选择主要依据一个县的初期经济水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到了照顾;新时期扶贫政策对国定扶贫重点县农民收入具有干预效应,但效应的大小根据初期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扶贫项目对农民的增收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时期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增长速度放慢,通胀有所缓和但仍处高位,美欧货币紧缩引致金融脆弱性加剧,相继爆发多起金融风险事件。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复苏的态势基本明朗,供需双侧企稳回升,但细分领域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劳动力市场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青年群体稳就业压力较大。建议一方面着眼于短期视角,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快扩大内需政策落地生效,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面巩固增长回升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另一方面着眼于中长期,利用好中国经济复苏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窗口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稳外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紧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四新经济”蓬勃发展,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各方面风险管控有力。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潜在增长率。不断降低的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将对供给侧生产要素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最终会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本文在情景预测中考虑了产能利用率和不能增加有效生产能力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实际利用资本存量的影响。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不仅规模显著增加,而且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十三五”末期的国内外环境,按照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涵盖以下六个方面:创新驱动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于这些主要目标和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预测,参考国家中长期相关专项规划,并要留有余地,本文对“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的选择及其目标设定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