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9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IT革命,由于多种原因,IT革命在日本进展迟缓,不仅已被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亚洲“四小龙”地已走在日本前面,日本已制定了“IT立国”的国家战略,想在今后的5年之内成为世界最高水准的IT大国,但笔者认为,其实现在可能性不大,日本经济的前景仍不明朗。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投资规模、国别分布和行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变化。文章对影响日本向东盟直接投资的内、外部要素进行了六大假设和预期,运用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预计短期内日本仍将重视在东盟传统产业的投资,长期看东盟也将是日本未来新兴产业投资转移在亚洲的主要承接区,并将成为中国引入优质日资的有力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3.
选择何种金融经营体制,既是各国金融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中美金融经营体制变迁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也必须实行混业制的基本结论,但不能盲目求变,应当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中日韩对外经贸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在2009年二季度以后呈现扩张趋势,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高度依赖出口的中日韩对外贸易在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但随着广泛的刺激经济政策起效、外需加强等因素,三国对外贸易在减幅逐渐收窄后转负为正。三国之间以及三国与美国、欧盟、东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联系最为紧密。三国应针对短期内难以改变的高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和当前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制约因素,加强区域内贸易,拓展贸易渠道,加强金融合作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以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持久恢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典型案例入手来分析中国在吸收外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认为外资与内资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重外资而轻内资,削弱了民族产业资本集聚的根基;外资的引入要与产业控制、布局结构优化和国家经济安全三者相协调;反垄断法规及其相关规制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避免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有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6.
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对东北三省20年数据进行检验,可以发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外贸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要重视东北地区外贸的发展,以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7.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立近30年来,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交易量公次于作为主板市场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筹集了充足的资金,为美国经济近10年的长期繁荣发挥了重大作用。它的巨大成功是对传统证券市场的重大挑战,引起了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我国也应借鉴它的成功经验,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二板市场。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理论视域来解读美国次贷危机,这毫无疑问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通过不断扩大信用规模来掩盖生产过剩的现实,使虚拟经济严重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逐渐金融化、虚拟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内部的"失衡"问题也使得国民经济的真正复苏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9.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双方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也发生过摩擦和纠纷,但笔者认为,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中国需要日本的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经验等:日本需要中国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等.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两国在经济方面加强相互依赖、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