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文章立足传统函件业务下滑的趋势,提出了发展安全电子邮件业务的理念,通过阐述安全电子邮件业务的概念、流程、功能,介绍国外邮政发展安全电子邮件业务的实例,分析了中国邮政发展安全电子邮件业务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中国邮政发展安全电子邮件业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内国公债的发行始于晚清时期,泛滥于北洋时期.晚清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内国公债在我国内债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晚清与北洋政府时期内国公债的研究,现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是显得较为薄弱.还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1.应确立科学的研究范围;2.应科学运用研究方法与整合研究队伍;3.应加强北洋时期内国公债研究.  相似文献   
4.
民三公债是我国第一次成功发行的内国公债.为了使民三公债能顺利发行,北洋政府设立了内国公债局,同时大力进行官方动员与债信维持,社会各界也予以了积极响应,民三公债出现了踊跃认购情形.民三公债之所以能顺利发行,主要是因为袁世凯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债信以及国民的爱国热情在这一特定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公债发行空前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地方公债是为巩固新生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而采取的重要财政政策措施,它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各项地方公债对于缓解革命政府财政危机的作用是有限的.多数地方公债发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其原因有中央停止地方公债发行的政策因素,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尚欠发达的经济因素,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政府公债信用尚未确立.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地方公债发行,为应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第60届年会的相关数据,整个世界报业的发展基本稳定,特别是亚洲的报纸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报纸总印数一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报纸的市场化、分众化与区域化趋势明显。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报纸的发展面I临着严峻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以应对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7.
江西整理金融库券是国民政府初建时期,江西省政府针对当时江西爆发的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而发行的地方公债。通过发行整理金融库券,清理江西地方银行债款,收回旧江钞、江西十年公债、江西十四年公债,拨充裕民银行股本,近代江西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终于得以缓解。江西整理金融库券发行,为我们当今的地方公债发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晓泉 《中国邮政》2001,(10):43-44
一、美国报业的发展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报纸出版和发行代表了世界报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体现着这一行业的发展特点。 1.新闻与时效 新闻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增强可读性,争取更多读者从而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或许就是英文中将报纸称为“NEWSPAPER”的原因。《纽约时报》拥有庞大的记者队伍,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利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将最新消息及时发回总部。报社每年用于维待记者队伍的费用高达1.6亿美元。为了能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他们甚至已经为活着的美国及世界各国的知名人士准备好了生平和悼…  相似文献   
9.
刘晓泉 《中国邮政》2001,(12):16-16
目前国内报刊发行市场出现了报刊社自办发行、社会网络发行的多渠道发行格局。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的各种发行网络也将进入中国报刊发行市场,邮发报刊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如何应对严峻的局面,笔者认为:一、选择最有效的目标市场邮政作为社会共用部门,其基本业务特别是信函业务应当实行普遍服务,即将所有的用户市场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而对于非基本业务,即竞争性业务,则应当有选择地进入有效益的目标市场。但我们目前的报刊发行经营策略并非如此,比如目前邮政报刊发行接办政策,凡是交邮发行的报刊,邮政部门一律发行到全国…  相似文献   
10.
1910年湖南省公债与清末直隶、湖北、安徽等省公债一样以内国公债始、外国公债终。但是,它不是直隶等省公债的简单复制,因为它具有其它地方公债所不具有的独特演变过程。此间,引发了国内立宪派向传统封建势力进行权力挑战的清末影响最大的“公债案”,同时也掺杂了日、德外国势力为控制中国地方矿产所进行的激烈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