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城乡关系发展失调而做出的针对性举措。本文通过辨析新型城镇化内涵,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科教文卫五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7年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建边农场如何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呢?笔者认为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不单是种植业本身的单一问题,而是在农场特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如何发展整个农场经济的综合问题。因此,应该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环境,结合农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生产力水平,认真分析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去综合考虑,采取综合配套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该文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结论]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地经济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等四个角度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河北省2010-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熵值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年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降低趋势,从2012-2015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则大幅提升,而且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极强关系。建议政府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普遍进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在生产要素融合集聚、居民消费结构转换与升级以及人口空间多层次流动实现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和支撑,而且在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镇体系与发展结构、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环境、实现农村居民身份与就业转变以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创新。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坏,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只有在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问题的基础之上,剖析其原因,并且提出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才能科学合理地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与资源配置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落实的关键。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失衡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金融规模的提升,金融机构会重新配置资源,最终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或水平、素养等日益提升,而且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随着国家城镇格局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会出现一些民生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合理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协调统一提供有力保障。文章以河北省市域为基本单元,在阐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AHP-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创新、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其各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现状诊断,并依据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格局差异,划分为高、中、中低及低水平四大城镇化水平类型区,并因地制宜指出具有地域差异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旨在为河北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合理、科学的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同时可为同类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将绿色发展战略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加大的形势下表现出了极大的迫切性。辽宁城镇化建设存在着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病"、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要素保护意识欠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绿色城镇化规划,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辽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总量超过1亿,土地总面积达21.6万km~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包括:承德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产业发展水平结构有待提高,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整体提升速度较慢。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了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分别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承德市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新型城市;利用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承德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最后,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对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参考与决策性建议,以期对其它区位类似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加速趋势明显,城镇化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备环保功能的合作组织具有整合基层环保力量及资源的优势,能够切实开展环保行动,发挥宣传作用,增强基层群众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助力区域环境水平的提升。本文借鉴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环保合作组织建设经验,提出了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环保部门应为环保合作组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有效监督并辅助环保合作组织发展,激励环保合作组织自身积极探索有创新性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关中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关中地区的城市内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了关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提升了关中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村资源出现流失、环境恶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等。针对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提出了以下策略: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或创新相关制度;在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实行集聚化居住,减少宅基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化,以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河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经济增长、忽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探析城镇化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包容性治理路径已成为现阶段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进程受到人口、土地、资金、资源与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应采取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肇源农场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宗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釆取重点投入、集中推进的方式,全面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为职工群众创建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农场把推进三优"文明城镇创建工作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农场党委对基层支部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值法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体系与方法,有助于规避和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等4个维度共17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极值法对2010—2014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进行测度。[结果]整体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风险综合风险指数由2010年的0. 793下降至2014年的0. 199,年均下降率为14. 98%。其中,政治风险呈波动性变化态势;社会风险显著下降,且城乡差距逐年缩小,表明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成效开始显现;经济风险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河南省经济增长实现了中高速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生态风险显著降低,说明新型城镇化逐步摆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结论]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土地财政依赖难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推动城镇化稳定进行也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方面主要着力点。根据2014年3月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城镇空间规划的利用效率、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坚持集约化的城镇发展模式,对保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昱 《山西农经》2015,(3):26+28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的土地资源需求有增无减,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效率显得至关重要。农村的土地流转现状反映了农民非农就业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密不可分。深入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有助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目标是以产业升级转型改变生产方式,进而改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目标达成需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镇化要求集约开发利用城镇化资源,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城镇产业、土地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就业转型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再工业化为核心,以农村社会服务业为条件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