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基于资本配置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省际间的差异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以收敛性理论为分析基础,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对1978-2007年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存在俱乐部β趋同,东部和西部趋同比较明显,而中部趋同不明显。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的细分,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各主体投资行为差异是否是条件β趋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考虑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效应是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关键。本文运用SUR模型衡量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运用修正后的G统计量和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并通过分解空间结构矩阵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空间存在着显著的中心、次级和外围空间俱乐部趋同效应,各趋同俱乐部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的空间依赖关系,中心区域和次级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比较突出,外围区域市场区效应影响有限,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以负作用为主。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空间效应,尤其是对于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而言,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自威廉姆逊在1980年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后,国际上对区域趋同的经验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确认了区域趋同的存在,并发现各国的β趋同速度均为每年2%的水平。1978年后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存在β趋同,经济收敛速度为0.9%~4.5%;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但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本文拟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趋同模型,分析我国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状况。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的定性结果,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原因给出解释,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文举  范合君 《当代财经》2008,(1):85-89,101
历史上我国各个省份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传统产业结构出现了趋同.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也出现了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不同.本文从政治晋升的角度,用博弈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地区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经济机理分析,指出在政治晋升的驱动下,传统产业在地区间的分工协调会出现失灵,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很难纠正;新兴产业由于存在模仿的后发优势,各地会一哄而上,导致新兴产业的趋同.但是产业结构趋同也并不是没有好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增长存在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增长的β趋同分析法为研究框架,对全国30个省份自1952-2009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进行了分析.通过虚拟变量的引入,分析了影响趋同的因素,发现我国各省β绝对趋同较不显著,而存在东中西部的俱乐部趋同.中央应重视地区差异,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控.各省要注重内生发展,立足于本省的实际,抓住政策的有利时机,增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逐步消除省与省之间在区域经济上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区效应。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趋势,并表现出两俱乐部趋同;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且收敛速度先减缓后加速。从空间演化上看,经济集聚和省域差距相伴随出现,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促进了经济的趋同演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徐现祥  李郇 《经济研究》2004,39(5):40-48
Lucas(1 988,2 0 0 2 )一直强调城市具有不同于国家、省区层面上的经济增长特性 ,但为现有的有关文献所忽视。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 ,就我国 2 1 6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展开讨论 ,结果发现 ,与我国省区趋同模式不同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δ趋同和绝对β趋同 ;从趋同机制上看 ,我国城市层面上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 ,且有助于对我国地区差距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282,自引:6,他引:276  
西部开发战略要想取得成效 ,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领域 ,使得西部地区获得经济增长速度趋同的机会。本文从经验上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以及条件趋同的现象 ,意味着在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向东部发达地区趋同的因素 ,如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含义在于创造条件使地区经济增长形成趋同的趋势 ,而投资的重点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改进西部地区增长条件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省际保险密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我国省际保险密度在呈现出区域集聚特征的同时,全国趋同的趋势也在迅速增强.在运用三种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省际保险密度增长的收敛性后,发现空间误差模型是研究我国省际保险密度空间收敛性的合适模型,全国保险密度的收敛速度大约为1.5%.虽然加入WTO等对我国保险密度的区域集聚性与整体收敛性都带来了冲击,但整体收敛的趋势依然稳定,表明区域保险业发展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而趋同.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00―2009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动态演化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集聚、低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演化趋势;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空间集聚效应和条件趋同效应,趋同速度的不一致将导致经济呈现块状分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先表现出集聚效应后表现出扩散效应,过大与过小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扩展农业部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农业生产率指数和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农村发展指标,以此来衡量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变化状况.为了考察中国农村发展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我们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不同方法对其收敛性进行了严格的计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了时间和省份特殊效应、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中国各省农村发展差距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内部差距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相似文献   

12.
彭方平  王少平吴强 《经济学》2007,6(4):1041-1052
本文首次应用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多重均衡现象。当人均收入低于1007元时,存在着经济增长障碍,经济处于低水平陷阱;一旦突破低收入门槛,在同一的收入状态里省区经济增长率趋向收敛。然而,由于较高收入状态的省区收入收敛速度快于较低收入状态的省区,因此,我国富裕省区与相对落后省区的人均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增长极限,不存在高水平陷阱现象。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among 30 provinc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at is, Traditional Advanced Regions group, New Advanced Regions group and Less Developed Regions group. It is verified that regional income growth does not present absolute beta convergence or sigma convergence, but presents conditional beta convergence from 1978 to 2003. Those economic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re provided with regionally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powerful enough to influence regional performance in growth.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33,自引:9,他引:124  
彭国华 《经济研究》2005,40(9):19-29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The dynamic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isparity, and financial disparity in China are examined. Specifically, the focus is on whether economic disparity or financial disparity affects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s measure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sparity across regions and provinces, the Williamson coefficient of disparity is employed using both regional data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nd provincial data (from 31 provinces). Overall, it is found that both provincial financial disparity and, to a lesser degree, economic disparit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addition, financial disparity appears to be exogenous, suggesting that financial disparity is not influenced by either economic disparity or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及收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晓珍  杨龙 《财经研究》2011,(4):123-134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条件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Theil系数、服务业重心模型、收敛与分散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主要由省区内部差异贡献,1992—2000年差异略有缩小,由省区间差异变小引起,而2000—2010年差异扩大显著,由京津冀内部差异扩大引起;②1992—2000年沿海地区以收敛为主,内陆地区以发散为主。2000—2010年辽宁省东西部以向下发散为主,中部以向下收敛为主;京津冀东部以收敛为主,而西部以发散为主;山东省整体以收敛为主;③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内外部联系、经济密度、消费能力、政府支持力度。④从时间演变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环渤海服务业发展是最重要影响因素,服务业发展从市场供给导向逐渐的转化为需求导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52-2009年间的GDP数据,采用最近发展起来的随机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趋势。如果考虑结构突变,在断点之后的时期内有近半数省份呈现随机收敛和β收敛证据,并且当断点内生时β收敛的证据更为充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多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形成各自的"俱乐部"。幸运的是,东部省份近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程度有所缓解;而中部不少省份也逐渐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西部地区则有半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部分省份近年来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表明2000年以来的区域协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报酬递增是跨国或区域经济增长发散的重要动因,而市场范围的大小则决定了报酬递增的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地区市场规模和出口开放程度显著地影响了1970—2000年各省区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国外和地区市场是相互替代的,而一旦控制了市场规模因素,各个省区即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本文根据地理特征构造工具变量,有效地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