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次应用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多重均衡现象。当人均收入低于1007元时,存在着经济增长障碍,经济处于低水平陷阱;一旦突破低收入门槛,在同一的收入状态里省区经济增长率趋向收敛。然而,由于较高收入状态的省区收入收敛速度快于较低收入状态的省区,因此,我国富裕省区与相对落后省区的人均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增长极限,不存在高水平陷阱现象。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浙江省区域经济人均收入数据,采用核密度函数和马尔科夫分析法,对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人均收入分布特征有别于全国或省区层面上的收入分布特征:浙江区域收入分布整体上呈现单峰、偏态的分布形态,且区域间收入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区域间的状态转移矩阵显示,收入状态的流动性较低,仅在相邻的状态之间转移,难以实现状态问跨越式转移.在经济的长期收入均衡状态中,收入分布分散于四种类型状态空间,其中,不发达地区将占主要比重,不会出现区域经济趋同现象,收入差距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刘玉萍 《时代经贸》2013,(24):175-176
通过对成功跨跃“中等收入陷阱”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经济与福利增长的机制分析可知:拉美在中等收入阶段过早实施了福利增长计划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日韩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在中等收入阶段保持均衡的经济与福利增长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建立经济与福利均衡增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周文  赵方 《当代经济研究》2013,(3):23-29,93
库兹涅茨假说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相伴随;当经济发展到人均收入4000~11000美元的阶段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相伴随。我国2011年的人均收入为4382美元,标志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是,自1982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高企,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趋势,使我国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韩国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增长失速的现象。许多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美国水平的20%~40%之后,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韩国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少数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的创新投资激发了技术创新热潮,快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韩国生产率的提升,缓解了工资上涨的压力,使韩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文章重点研究了韩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转型历程,并力图为中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文章认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可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多重均衡现象,①因而可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置于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内加以考察。在将部门间投资的异质性引入Ramsey-Cass-Koopmans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后,文章首先从理论上给出了"个私投资"比例变化影响经济稳定均衡点,且更高的"个私投资"比例将导致经济处于更高稳定均衡点的命题。然后,文章在考虑理论模型证明与计量模型衔接,以及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一般VAR和SVAR的脉冲响应分析,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在已有研究结论与传统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之间做了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嫁接",从而使得这些研究结论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郭玉清  杨栋 《财经研究》2007,33(6):77-89
199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原因可能在于落后地区的低人力资本禀赋难以同本地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囿于低发展陷阱。中国地区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中等层次人力资本是创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同一人力资本门槛内部的相近地区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均衡。如果外生政策变量不诱导落后地区跨越人力资本门槛,这类地区的低发展均衡状态将很难被突破。因此,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突出人力资本建设,对平衡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10-2014年度数据,计算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均衡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和普惠金融两个变量各自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均衡水平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两个变量的交互效应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城乡收入均衡水平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促进城乡收入结构性均衡增长方面,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度不够.中国需要多策并举,有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社区的推广,在促进城乡收入总水平增长的基础之上,促进结构性均衡增长,实现城乡包容性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在1985--2007年间人均GDP及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动态计量关系检验,得出以下的结论: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二者的趋势成反向变动,而且后者变动的大约40%都可以由前者的变动来解释,但前者变动的大约95%只能由其自身的变动来解释;经济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得出两者之间越来越协调,越来越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锦华 《经济经纬》2007,(6):107-110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的差异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差距既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可能伴随着收入非平衡增长的扩大而扩大,低收入农户有陷入贫困陷阱的危险,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全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非税收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表明,非税收入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非税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然而,非税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加上非税收入体制、监管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发挥非税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金融的角度出发,探寻有助于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驱动力量.具体来说,本文在一个简单的熊彼特模型基础上引入了金融部门,详细考察了信用约束对于一个国家经济收敛以及非收敛陷阱的可能影响,然后从相反的角度归纳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发展可以系统性地提高经济收敛速度.第二,金融发展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促进创新的策略"所引致的经济收敛程度.第三,金融发展可以撬动非收敛陷阱,将其推后,并同时将增长最大化均衡点提前,拓宽可供企业进行策略转换的过渡区间,即从"促进模仿的策略"转向"促进创新的策略"的过渡区间.第四,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策略内生转换点前移,避免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3.
黄晶 《技术经济》2017,36(11):106-112
采用时变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分析了不同投入要素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以及影响经济在不同区制之间跃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三类经济增速区间内,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强,在推动经济从中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匹配度,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一致、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配合;渐进式转型有利于平滑增长路径,降低向高收入均衡收敛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4.
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存在下降趋势甚至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非常热烈。一种观点认为,当经济赶超型国家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之后,经济增速会出现明显回落,而我国正处于这样的增长阶段(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可能超过10000国际元),因此,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会在最近几年出现明显下滑;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中场休息"阶段,巨大的城市化潜力和后发优势还将使中国经济保持20年以上超过8%的增长。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充分的论据作为支撑,似乎都有道理。本文想换一个角度,从总量平衡式的供给侧,对上述问题做出略微有别于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西省35个县2100户农户2005年~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笔者构建了我国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面板联立系统,估计了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动态影响机制。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均证实了我国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上存在约束现象;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额度和机会均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高收入农户在机会和额度上均优于低收入农户。农户收入水平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动态作用机制,信贷约束的门槛效应使得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增长存在着动态恶性循环。拓展农户收入增长的渠道,应打破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信贷支持上的门槛,以政策倾斜机制来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上的约束,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缩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33,自引:9,他引:124  
彭国华 《经济研究》2005,40(9):19-29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韩永宝 《经济师》2014,(11):10-12
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扩大—缓和—下降的倒U型关系,但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进一步分析。同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而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为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缩减居民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是政策的着力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明确中等收入水平的划分,从增速下滑、收敛乏力和增长分化等角度,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界定及其争议;归纳人口结构、资本形成、技术进步、宏观经济政策、外部环境等因素对陷阱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制度层面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思路;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与理论逻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解垩 《经济科学》2023,(4):203-222
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家庭五轮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相对贫困线标准,首先以家庭收入与资产进行GLM模型回归得到资产指数(或称为结构性收入),之后借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收敛俱乐部方法分析结构性收入的动态情况,并使用面板分位数自回归方法研究收入冲击的持续性。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结构收入两极分化特征显著;贫困收敛俱乐部数量为5个,约11.6%的家庭陷入了贫困陷阱中;对陷入贫困陷阱的家庭而言,暂时性收入较高家庭受到良性冲击时暂时性收入的持续性最高,暂时性收入较低家庭受到不良冲击时暂时性收入的持续性较低;使用绝对贫困线标准时,陷入动态结构性贫困家庭的比例远小于相对贫困线下的比例,其他结论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考察了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采用固定效应、一阶差分GMM和系统GMM计量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做了分析。文章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政府支出和高抚养比对"陷阱"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技术进步对"陷阱"国家的经济增长缺乏显著性。对跨越"陷阱"国家而言,投资、消费、技术对其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拉动作用。我国人均GDP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在结构变迁过程中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扩大消费、增加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同时要通过改革来避免过度城镇化,抑制通货膨胀,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使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