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玉桐 《生产力研究》2011,(10):19-20,31
心理账户是个人、家庭或企业集团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果进行记录、编码、分类和估价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了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的内在认知编码。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个体在经济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偏离正常的价值判断或者计算法则。文章在分析了心理账户对个体经济决策的作用机理基础上,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探讨了心理账户对个体经济决策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0,(2)
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影响是重大的。但金融作为如此重要的存在却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金融泡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投资人是金融的主体,而现实是投资人的投资心理和投资决定、标准和个体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金融泡沫的形成和催化离不开个体行为偏差这一因素。文章从对个体行为偏差和金融泡沫的分析、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的联系和对策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客户资本投资拓展企业价值增值空间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环境下企业的一项现实选择.由于投资客体具有较强的心理偏差,且投资效率受到外部个体认知、情绪与心智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因而投资主体在面对失策投资项目时陷入"协和谬误"的概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在进行心理归因的基础上,结合客户资本投资中沉没成本的特质,企业可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手段构建投资链全程数据存储与风险识别机制;同时,引入基于"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风险管理理念,配之以关系契约为纽带的治理模式,强化客户的"心理所有权",从"供给端"创造需求、引领消费,引导前期投入实现后续迁移.  相似文献   

4.
楚鹰 《经济师》2003,(12):18-19
行为金融学是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通过研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偏差 ,来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偏差。文章介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行为偏差 ,揭示了人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偏差 ,并提出了避免和利用这些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理账户 (Mentalaccounting)由萨勒 (Thaler)教授正式提出。他认为 :小到个体、家庭 ,大到企业集团 ,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 :一是非替代性 ;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本文从值函数 ,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和参照点效应探讨了心理账户的特定运算规则。这对解释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对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 ,是探究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 ,根据某证券营业部 7894位个体投资者在 1 998年 7月至2 0 0 1年 1 1月期间的交易数据 ,分别对我国个体投资者的“政策依赖性心理”、“过度自信心理”及投资者的“过度交易”是否损害个人财富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我国的个体投资者确实存在上述认知偏差。针对这些偏差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人的大脑中存有一种心理账户,就是把客观等价的支出和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只有了解心理账户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影响,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消防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力量向全社会提供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消防本身公共物品的性质、框架效应和消费者迷恋小概率心理的存在,导致了消防服务的低效率。提高消防服务的效率,就要针对消费心理,强化消防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对灾害的防范能力,使消费者认识到利用消费资源是损失而非收益,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使灾害防范投资纳入个体的心理账户。  相似文献   

9.
王艳 《新经济》2015,(5):11-13
行为经济学认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依据的是决策结果的实际收益或损失与某个已有的心理参照点偏离的方向和程度。在消费决策中,参照点对决策结果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从参照依赖、损失厌恶和敏感度递减三个维度探讨了参照点效应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认知风格决策者之间这种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放松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框架下,以"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及相应的模型参数设定对东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进行了技术表达,进而阐明了消费过度(欧美国家)和消费不足(东亚国家)这两类消费行为偏差的形成机制。本文采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以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作为消费文化的替代变量检验了文化与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解释东西方消费率差异时,预防性储蓄等传统理论的解释力远低于不可观测的国家个体效应。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能分别解释国家个体效应的28%和58%。这表明消费文化等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因素比传统变量更能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差异。实践层面上,双曲线贴现模型中锁定技术能有效纠正"自我控制"认知偏差,从而消解儒家文化对消费的深度抑制,可为扩大内需政策创新提供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行为金融学学科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立俊 《经济经纬》2006,(6):126-128
一、从行为经济学到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名称。就其对象来说,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不是行为过程,而是心理认知偏差和市场不规则现象。但这些偏差和现象要通过投资行为反映在市场的价格走势中。投资者的心理认知偏差是无法观察到的,但市场不规则现象和投资者的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金融学是从可观察到的市场现象和投资者行为出发,发掘投资者的心理现象,以期把握市场运动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金融学”这个带有行为心理学派色彩的名称是非常准确的。行为金融学以心理学发现为基础,借助其他社会科学的观…  相似文献   

12.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逐步多样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加剧了证券投资活动中风险度量的难度。现有的金融证券投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而展开的。但是,传统的理论方法与标准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心理认知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现有的风险度量工具和方法的借鉴与应用增加了投资者额外的决策风险。鉴于此,本文引入心理行为因素的时间变量,在理论研究与投资者认知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理学中能量密度相关理论与思想方法构建多认知偏差的时间风险度量模型,度量金融投资活动中基于多种偏差的投资组合风险,克服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在完全理性人条件下主要依赖于历史数据推导的缺陷,从而使得证券组合的风险度量更接近于实际的证券投资组合状况。最后文章根据模型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前景理论提出以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金融学的研究中,经典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部分现象也结合心理学找到新思路。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个体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文献,按照选股、买入、卖出三个阶段总结五种常见的心理:有限关注、模糊厌恶、过度自信、心理账户和损失厌恶,并讨论心理偏差所引起的交易行为异象,包括本土偏见、过度交易和处置效应等。最后在综述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研究企业投资决策人存在的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行为,提出了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行为财务创新策略:企业投资决策人必须熟悉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各种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行为的特征,善于学习、了解和接受行为财务相关新投资理念,保持谦虚冷静、自省自律心态,实行集体决策和科学决策,建立投资项目终止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证券市场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中国非成熟证券市场中占比70%的重要投资主体——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却非常惨淡。普通投资者通常采用博弈型和综合判断型的投资方法,而这两种缺乏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会因情绪因素和认知偏差使普通投资者很难做出客观理性的投资决策,在投资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致陷入认知陷阱。通过对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行为金融学进行分析,揭示普通投资者投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自身思想和心理上的固有缺陷,这种缺陷干扰普通投资者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过程,以致投资失败。  相似文献   

17.
资产泡沫具体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者剧烈波动,由此引起风险积累和金融危机,并导致经济出现衰退。资产自身的特征、市场机制的缺陷及投资者的心理偏差等是资产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资产价格影响公司和家庭消费与投资行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外汇等资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8.
以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假设为基础的行为公司金融研究,从企业决策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特质角度,寻求对企业金融决策行为研究的补充与完善,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其中倍受关注、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认知偏差视角。本文通过回顾行为公司金融领域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文献,总结出了管理者认知偏差的现有研究范式——消极——消极范式,并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拓宽与延伸管理者认知偏差现有研究范式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7,(8):94-109
本文通过放松Lucas(197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完全理性假设,构建了投资者的经济基本面认知偏差对证券价格影响的计量模型。当投资者主观认知和市场实际运行机制存在偏差时,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诸如消费增长率同股权溢价的相关性、累积超额收益等传统资产定价模型无法量化的诸多中国股市难题。本文还推导出了适用于非理性期望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克服了现有GMM方法只能在完全理性期望下使用的局限性。基于该方法,本文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模拟检验了投资主体的不同认知偏差对股价和债券价格的差异性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中美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形式并不完全相同。美国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信息均值的变化反应较敏感;而中国投资者却对经济基本面波动的变化反应较敏感。该结果从认知偏差角度解释了中国股价长期背离经济基本面的现象,为政府规范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股市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行为财务关于公司决策中存在的行为偏差的理论比较分散,仍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基本上以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期望理论为核心,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羊群效应模型、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