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首先在分析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和多模态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指出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语言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其次,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素质需求及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并讨论了多媒体辅助下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商务实操能力的意义,最后简要分析了进行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宗教翻译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翻译,除了忠实、通顺地表达出原文语义,也要传达出文本后面的文化信息,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英汉互译时译者应掌握并合理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增译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义的一些总括性词句,使文本信息更加忠实、完整地传达出来,方便译语读者阅读,达到有效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作为“可翻译性”条件的“第三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河 《开放时代》2004,(5):108-119
哲学对翻译问题的考察同时意味着从翻译的视角来观察哲学问题.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对"是"与"所是者"的分别、传统认识论对实在及其认识的描述,都可以被概括为"原本-译本"的关系--其中的关系符号"一"体现着原本对译本的支配关系.体现着这种支配关系的"原本中心论"意识具有不同形态,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论述的"第三文本"假定即文本1可以转换为文本2,当且仅当它们都以一个作为"第三文本"的原本为根据.W·本亚明关于"纯粹语言"的讨论,乔姆斯基和E·奈达关于语言深层结构的讨论都包含着对"第三文本"的承诺.最后,我们从奎因关于"翻译手册"悖论的讨论指出了这种"第三文本"假定固有的矛盾,由此引出的"翻译不确定性"概念揭示了语词世界的基本特征,它使以纯粹的"逻辑真理"为最高诉求的哲学理想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晶 《经济研究导刊》2012,(16):242-243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从语义到语体都要用最贴切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使原文与译文形成相同的超语言交际效果。从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出发,分析了各种形式的商务英语文本翻译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语义、风格、文化和读者反应等方面信息的灵活对等。  相似文献   

5.
《基础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课程,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发展,基础英语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以书本和课堂语言知识为主的单一模态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模态教学。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融合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是一种多模态的表现形式。英文影视作品(本文统一称“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英语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需求,创造多模态的英语学习氛围,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引言 在翻译实践当中,常常遇到翻译单位不知该如何确定以及文本类型难以分辨问题,由此而产生翻译策略不易遴选、译文风格难以统一等难题.翻译本质上是一个文本处理行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翻译研究,都致力于探索一个能指导不同文本的翻译的翻译策略或方法.然而,至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法律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特征上,忽略了法律文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威远东项目是一项大型钻井工程,我们翻译团队的翻译任务则是对其 《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翻译.在翻译此报告书时,主要采用的指导理论是尤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对等理论作为指导,旨在使译入语读者更轻松明白地了解报告书的内容,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翻译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翻译工具是trados,以及一些词典,并且在翻译时就出现的一些文献翻译,图片、 表格标题的翻译以及一些长难句的翻译现作翻译报告,并在论文结尾就翻译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感悟和体会给出自己的翻译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谷歌翻译和百度翻译的翻译原理,然后对谷歌翻译和百度翻译分别进行了不同语言单位、不同语言方向和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测评,指出汉译英时和翻译专业性文本时应选择谷歌翻译,而英译汉时和对短语、段落和日常用语类文本翻译时应选择百度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两者都可以选择,而文学翻译不要借助机器翻译.  相似文献   

9.
动态性和开放性是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需要遵循的两项原则.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译者是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翻译过程是动态的,文本意义是开放的,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的思想来证明文本复译是历史的必然,有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翻译和翻译的方法只能是动态的,因此"对等"也只能是动态的。关联理论是译者和译语接受者阐释语篇时的依据。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翻译的动态对等模式可为翻译过程中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进行系统切换,两者冲突时进行调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活动,目的在于使译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接受效果。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交际学和语义学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二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根据目的论,广告的翻译可以采用删、套、补、改等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目标受众的口味和购买心理,从而实现最佳的广告促销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广告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各国间经济活动的交流更加的频繁。因此,广告翻译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怎样使翻译后的广告能为译入语受众所接受并能获得与原语受众同样的心理体验,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将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引入广告翻译的研究中,结合具体的广告翻译实例,着重论述了广告翻译过程中对受众物理世界的顺应。从而得出,在广告翻译创作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和顺应广告受众的物理世界将会极大地促进广告功能的发挥,更好地实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闫萍 《时代经贸》2007,5(11):211
计算机交互媒体艺术的出现是艺术家们数字化生存的高级阶段.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虚实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电子游戏的创作和开发过程中,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与艺术家的无边想象力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所以动画与电子游戏和电影的结合也成为计算机交互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不仅是翻译实践的指导,而且是现代译员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回顾从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到现在的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说明理论有它自身的意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尤金·奈达和英国的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使人们更加深人地认识了翻译活动本身,本文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浅析,使我们认识奈达翻译理论的特点,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姓氏"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称呼方式,具有独特的语用和语法含义.本文从语用功能和语法分析的视角出发对该表达方式的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恰当翻译该表达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仿拟修辞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以达到引起注意和帮助记忆,引发正面积极的联想,引起愉悦情感,获得最佳关联等目的.使用了仿拟修辞的广告文本与仿拟对象是典型的互文性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以下五种互文关系:(一)原文与仿拟对象的互文关系;(二)译文与原文的互文关系;(三)译文与目的语中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四)译文的仿拟对象对应的翻译与原文的互文关系;(五)译文与原文的仿拟对象对应的翻译的互文关系.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这五种互文关系,译者必须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分析,通过研读原文,找出仿拟对象,然后再对仿拟对象及其翻译进行分析,力求使译文再现原文使用仿拟修辞的神韵与风采.  相似文献   

18.
"受众商品论"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迈思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试图从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揭示资本主义大众媒介及其产品的本质.在分析中,斯迈思预设了一个前提--广告商的在场.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本文所指的"在场"的含义;第二部分主要对"受众商品论"的几个重要观点进行解读,提出几点新的看法;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大众传播过程中广告商是如何实现其在场的地位的.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研究领域从语言研究层面进入文化研究层面的时期,文化学派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春风",为翻译学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代表语言研究学派的翻译归结论认为文化派脱离了文本,极大限度的挑战了传统翻译价值观.该文从阐释学角度针对归结论对"文化派"的翻译观摈弃一切制约翻译行为的规范的误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篇类型和意义的多模态构建角度,以非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90件PPT演示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三学生的多元表达意识和能力。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使用直观性多模态语篇来演示PPT作品,其中语言和图像是使用最普遍的意义构建模态,用其他符号模态以及各种技术、信息渠道来构建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明显不足。最后,文章提出大学师生应重视和加强多元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