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因而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文章从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入手,指出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不科学、司法救助体系缺乏,并针对缺陷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合理确定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研究目的:提出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土地价格评估法。研究结果:中国征地补偿标准可以根据失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实际损失和政府出让土地价格对于土地征用补偿的支付能力分别进行计算,区分土地财产权和农民公民权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土地征用中相关主体利益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土地征用中,围绕土地利益分割,形成了政府(国家)、土地开发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失地农民诸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许多权益主要被政府及土地开发企业侵吞,在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非合理性。因此,通过改革观行征地制度,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调整不合理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   总被引:123,自引:2,他引:123  
征地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和征地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和“以民为本”的政策思想,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以被征地所承栽农民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为依据,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制定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的内在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1542个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反映了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征用的主要特征,农民的惜地心态折射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被非农化和农民土地产权受侵害、为失地农民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方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等,对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补偿费标准较低,绝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及不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渺正案》)以及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土地征收过程中的补偿标准问题,依托我国目前征地过程的现实状况,探讨了现行补偿标准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补偿费用动态化的改进建议。给出了示例性质的补偿费用函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补偿强度”这一概念来佐证动态化的补偿费用对失地农民所起到的利益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撰文认为,目前一些地方土地征地范围过宽,“公共目的”的土地征用和商业目的土地征用往往混杂在一起,存在滥用土地征用权问题。土地征用对农民的补偿过低,农民存在明显的利益损失。在目前的土地征用制度下,许多城镇为聚集建设资金,大肆圈地,片面追求城区规模的扩张。他认为,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必须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必须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又失业。必须改革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要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加快建立覆盖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从失地农民"被动性"市民化新的视角探讨土地征收补偿核算。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土地征收是引起"被动性"市民化的原因之一,也包含在"被动性"市民化的第一个阶段;"被动性"市民化的成本补偿应由产权补偿、代价补偿和发展补偿构成,其中代价补偿可分为第一过渡补偿、第二过渡补偿和第三过渡补偿;土地征收补偿应是产权补偿和代价补偿中的第一过渡补偿组成;(2)2011年南京市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补偿应达到610.39元/m2,其中产权补偿约占60%,代价补偿和发展补偿约占40%;土地征收补偿应达到390.81元/m2,是南京市现有征地补偿标准的6.15倍。研究结论:"被动性"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丧失的不仅是土地的产权财富,还有为整个社会发展承担的发展代价以及成为新城镇居民后的个人发展权利损失。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承担着农民的多重保障功能.而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是在农民保障制度缺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是导致"三无"农民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征地补偿制度已经严重滞后,忽视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为失地农民建立保障体系提供以下建议:①建立合理的最低保障制度;②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③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在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险制度;④为失地农民建立法律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目的:测算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福利水平略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居住条件和发展空间的改善是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居住环境则呈现出恶化趋势。研究结论:应该通过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构建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的博弈模型,找出促使均衡结果合理化的因素变化关系。研究方法:博弈论。研究结果:减小失地农民的维权成本,增加失地农民的征地收益,加大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可以促使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博弈均衡更合理化,可以有效抑制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冲动,减少失地农民上访维权的现象,避免征地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通过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案例,透视开发区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发现开发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面的问题,找出解决开发区失地农民问题的方向。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泰安开发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新房抵旧屋的房屋拆迁补偿方式深受农民欢迎。(2)土地征收使当地农民就业率小幅下降,但农民就业结构明显改善。(3)开发区失地农民当前的生存状况良好,但缺乏长期的生存保障机制。研究结论:防止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恶化,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在于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在这一过程中引发的征地补偿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从博弈论的角度,通过分析农村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出了促使纳什均衡结果合理化的因素变动关系,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简述农地保护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农地保护政策的绩效,并针对其运行失效的现实,分析了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尊重农民权利、提高农地经营收益;全面评价农地效益、适当补偿农地保护区农民等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对生计资本变化的响应,对于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实现精准扶贫、消除返贫隐患非常重要。[方法]基于参与式的农村评估法(PRA)获取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的主要生计方式以及影响其非农就业的主要因子,并进一步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探讨失地农民职业分化对上述因子的响应。[结果](1)个体特征和人力资本差异不仅影响兰州安宁区失地农民就业水平,也显著影响职业分化。职业层次越高,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概率对性别差异、教育程度、年龄及职业资格水平越敏感;(2)征地补偿转化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对转移就业后各层次职业的就业水平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地理空间异质性对中低层次就业影响更显著。[结论]生计资本数量不仅影响失地农民生计方式能否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影响其对较高层次职业的获取,进而影响其生计转型后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征地冲突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征地冲突博弈模型,分析失地农民和地方政府在冲突中的战略选择过程。研究方法:博弈论,比较静态分析。研究结果:新模型考虑了中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对征地冲突的影响,也能够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推导政策因素变动对征地冲突的影响。研究结论:中国征地冲突管理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建议包括:(1)建立农村纠纷监控和甄别机制;(2)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3)改革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福利的公平补偿价值,缓解由于征地以及不公平补偿带来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在对4城市失地农民以及相关主体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 15.0中的Cronbach’s a系数测试样本可靠度,并运用还原法、替代法和CVM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研究结果:基于公平思想的水田、旱地、菜地的总福利补偿价值分别为3414447元/ hm 2、3426994.5元/ hm 2和5158972.5元/ hm 2。研究结论:在征地补偿时应重视流转中正的社会福利效应,公平地对农民损失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9.
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洪山区为研究区域,将失地农民分为小于45岁、45—65岁、大于65岁三个年龄阶段,然后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45—65岁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最大,其福利水平下降了18.69%;其次是小于4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6.62%;大于6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2.74%。(2)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各功能性活动指标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存在不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健康、社会参与功能均有所下降,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功能得到了改善,但变化程度不同,而发展机遇和交往与闲暇功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中变化方向不同。研究结论:根据失地农民年龄特点制定合理细致的征地补偿政策,是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减小福利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检讨主流征地制度改革观点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公共利益泛化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选择;严格意义的公益征收条件下,产值倍数法测算出的补偿水平并不必然低于土地所有权价值;将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客观性差,与现行法律兼容性差;土地换保障既不能为征地补偿提供客观标准,也无法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客观征地补偿标准缺失条件下,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逐利动机促成的逆向激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构建并行于公益征收的非公益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其次应当让市场发挥定价作用,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提供客观的价格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