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2 0世纪 80年代后半期以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显现 ,90年代以后更是蓬勃高涨 ,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人类的经济活动空间日益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 ,社会生产、贸易往来、资本流动和信息传递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互动的进程及趋势 ,世界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被广泛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已成为 2 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目前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随着国际…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期,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的影响依然将是如和挑战并存,但挑战是现实的,机遇是潜在的,只有充分认清和战胜挑战才能抓住机遇,赢得机遇。由于中国经济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2I世纪初将会更多地面临各种挑战,因此,更多地注重中国布面临的各种挑战,充分认清形势,才能增加发展自身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生物经济引领中国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经济是更新替代传统经济性质和内容的循环经济、节约经济、绿色经济与和平崛起经济,是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能源、环境、"三农"问题和克服工业经济弊端的人本经济、和谐经济与可持续经济,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导经济。  相似文献   

4.
试论传媒经济中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陶然 《经济师》2009,(2):75-76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以及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传统经济理论似乎已经无法满足媒体经营发展的需要,进而新的经济理论也应运而生,众媒体力求寻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这些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都正确仍然值得商榷。在传媒逐渐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目前较受关注的是这么两个概念:“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针对这两个概念国内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传媒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产品和服务推动GDP快速增长,同时,数字经济的含义和范围也在持续不断地完善和扩展,但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精确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虽然无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国内来看,数字经济的度量口径和方法都不一致,但大致可以反映出以下有关经济福利问题,即免费商品或服务的存在使得数字经济的测度没有完整体现消费者从数字经济中得到的经济福利或满足感;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人工智能对人工的替代、用户隐私泄露、平台垄断等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因此,为了促进数字经济时代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应构建完善和统一的测度体系、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6.
经济伦理内涵的反思——意识、规范与实践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界对经济伦理范畴的理解主要有经济的伦理、伦理的经济、经济与伦理等三种方式。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没有揭示经济伦理的实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伦理是一种植根于人们经济交往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和实践活动,其内涵有三:一是指经济关系的伦理意识即经济伦理意识,是人们关于经济关系的善与恶、是与非、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等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二是指经济行为的伦理准则即经济伦理规范,是指导和评价经济主体行为的善恶价值取向、调整主体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三是指经济主体的道德实践即经济伦理实践,是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一切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和活动,可分为经济个体道德活动和经济组织道德活动。当前经济伦理实践有提倡议、订守则,社会责任投资,创建伦理管理体系等形式。经济伦理意识、经济伦理规范和经济伦理实践这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信心经济,消费信心、投资信心、政治信心和可持续发展信心会对当前乃至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促进从经济信心到信心经济的制度嬗变,进而形成社会范围的就业氛围。本文研究了构成信心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信心经济的社会因素,旨在强化信心经济的理念和完善信心经济的制度规则。  相似文献   

8.
金碚 《经济纵横》1991,(4):31-39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现为由东向西的梯度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中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克服地区经济壁垒,积极实行全方位开放,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封闭状态,大力开展地区间经济交流和合作。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虽然各异,但90年代的共同前景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和资金积累,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和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刘君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种种弊端的过渡性现象,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机构和部分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则指出了行政区经济中的区级经济具有发展的必要性,文章主要结合上述有关行政区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有关区级经济的实践探索,对区级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综合起来,一共有十大经济关系,即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关系,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关系,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关系,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区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利用外资和经济主导权的关系,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科技进步和劳动就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循环经济与循环型旅游业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理论非常切合旅游业发展要求和实践属性,旅游业固有特性使其在循环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耦合与促进作用,循环型旅游业将深刻地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发展循环型旅游业可以分为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层次,推行循环型旅游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