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确认和保障农民工劳动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本文对直接援引宪法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的必要性进行探析,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的宪法保护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劳动权受侵害的现状,为社会和谐创造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公益诉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缺少劳动公益诉讼,也使得许多受害劳动者无法得到法律救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权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关于如何保护劳动权的争论中,劳动公益诉讼救济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救济方式,本文论述的就是关于解决我国劳动公益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是目前社会和法学界共同瞩目的焦点,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社会应充分重视对其进行特殊的法律保护,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经验证明农民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现实案例表明保护农民工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而观念因素、行政机关执法不严、法律本身存在缺陷以及农民工自身特点是保护其权益的难点。分层次分析农民工权利,探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举措,对构建和谐西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农民工"平等权的宪法文本分析及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就业者的身份迁徙到城镇而实现了劳动权时,即转变为城镇劳动者,成为与城镇市民同等的权利主体,他们的权利应当得到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对待与关怀,享有平等的权利。农民工的权利平等是一个宪法问题,其基本权利的保障必须在宪法层面上予以解决,即农民工的权利应当得到国家政府的平等关切;农民工平等权利需通过宪法诉讼与宪法救济加以实现;国家需修正分配平等的理论与政策;废除农民工的观念歧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工权利被侵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权利难以保障;第二,劳动权利受到侵犯;第三,社会保障权利难以实现。农民工权益受到侵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立法缺陷;第二,行政执法和监察不力;第三,司法救济不足;第四,维权组织作用缺乏。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具体法律措施为:首先,应该制定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其次,强化行政执法和监察力度;再次,完善司法救济机制;最后,充分发挥维权组织的作用。建立以工会组织维权为主,农民工协会组织为辅的维权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7.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工根本无法享有许多由《劳动法》规定的权利,他们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待遏、而且他们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十分欠缺,地位低下,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人权意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对于权利的追求和维护是每个公民都努力实现的目标。生存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为人们创造了很多为了谋生而出现的新的权利,劳动权便是其一。人们在实现自身劳动权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此权利有所侵犯的行为,例如职场性骚扰。本文从维护职工劳动权出发,力图探索出法律规制职场性骚扰的方法,为实现公正的工作环境做出些许努力。文章从职场性骚扰的概述,反性骚扰的必要性,目前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障碍和如何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歧视性招聘广告作为我们社会的一大顽症,不仅在以公开的方式挑战社会平等秩序,而且还直接侵害了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劳动权,必须加以治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多个法律部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这一系统的基本构造应该是: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用工歧视标准;以广告法为主体,通过扩大广告法的适用范围,建立招聘广告的审批制度;通过适当调整劳动仲裁以及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实现权利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和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进一步重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大学生权利缺损、权利救济途径被阻隔等现象客观存在。本文深入大学生权利救济和维护的内涵,实证调查大学生维护权利和救济的基本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主体地位具有弱势性、权利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并着重从社会思想和校园文化视角探究形成现状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农民工群体作为"漂移的社会"的特征,提出农民工的"依法维权"解释模式及其维权特点,认为造成农民工弱势地位不仅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非法侵害;农民工对"法定权益"的维护会向对"基本权利"的争取方向发展。当前,政府进行制度改革,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的维权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相关问题,分析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正常途径和机制;探讨如何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探讨政府如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搭建平台,这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死者发表权的行使既要从公益出发、鼓励作品传播,又要以个性为落脚点保护作者合法权益。死者发表权的代行者出于个人利益往往会侵犯死者的隐私权。隐私权是人身权,是精神权利;发表权是著作权,有一定的物质利益,所以,发表权的行使应受到限制,在合理推定死者生前意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死者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刘湘国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1):51-53,145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是私营企业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劳资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与私营企业的“人治”管理、基于“经济人”人性理念和只追求家族利益最大化的单目标理念密切相关,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私营企业必须树立“法治”“人本化”和兼顾职工利益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的社会融合,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融合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具备社会融合的客观条件,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均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当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社会融合程度仍不容乐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文章对自我角色认同这一表征进行了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和交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文化水平、收入、婚姻和行业等因素。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基本权利的政策建议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意见,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程度,早日实现农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群体,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公民就业权的平等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文以我国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为题,具体介绍了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依据,明确地指出了实施《就业促进法》存在的各种障碍,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就业权之平等保护的种种设想。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当前劳动关系中在劳动合同、劳动工作安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会组织以及工资等方面存在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构建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文章分析了农民工现有弱势的成因及现状,认为农民工的弱势是一循环链,要想改变农民工现有的地位,就必须改变这一弱势链的轨迹,社会各阶层都要给予帮助,努力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律师在公诉案件审前程序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律师由于其法律地位及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种种限制,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发挥其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作用,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