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珠三角是我国都市群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组建穗、港、澳城市经济共同体是合理利用都市群资源和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需要,是穗、港、澳三方增创国际大都市新优势,共谋发展的理性选择。穗、港、澳城市经济共同体必将大大提高三地的城市品位,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为珠三角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组建穗、港、澳城市经济共同体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寻找适合的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由此引发的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产业升级转移给其周边区域经济产生辐射与带动效应。作为接近泛珠三角核心的湘南地区,应尽快依据自身基础与条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3.
"同城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等宏观背景为依托,概述了"同城效应"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泛珠三角区域以其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广阔地域,丰富互补的旅游资源,具备了开展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本文在对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西咸经济圈"的建立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咸经济圈"是陕西省产业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是西安市与咸阳市经济合作的一种新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市的资源配置状况,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文章在"西咸经济圈"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咸经济圈"建立的原因,阐述了其对两市资源配置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促进"西咸经济圈"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减少两地经济增长的不公平性以及树立全面开放的市场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天地》2004,(6):6-6
目前,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有效承接大珠三角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湖南全省上下的一个发展共识。通过加强湘粤经济合作,全面对接融入泛珠三角,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相对优势,把握合作互补的现实基础和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一个超出一省范围,跨越一国两制,远系中国西南,融合南中国经济圈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经济区轮廓,继大珠三角之后,正在朦胧之中浮出水面,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2003年12月初,由广东社科院发起、相互地区社科院、政府、企业参加,以泛珠三角9 2经济区为主题的“珠江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对“泛珠三角”的概念、内涵、范围;泛珠三角合  相似文献   

8.
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研究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本文主要研究了"京津冀"、"山东省"、"辽宁省"之间的经济联系,探索了环渤海经济圈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及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以大都市为核心的新型都市经济圈,推进空间与经济整合发展的紧密型一体化共生区域的形成,是我国特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创新的新议题。本文将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运用最新统计资料及理论分析模型,从新的角度深入探讨武汉及其周边城市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加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迸发释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十四五”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打造平台经济新模式激发新动能、加快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打造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点,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与世界其他五大都市圈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监管制度、行政效率、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三角必须遵循世界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律,构筑国际化的优越投资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就是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实现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的过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我国现行以经济业绩为中心的考核方法,形成了地方政府以经济业绩为主体的利益格局。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导致区域壁垒的产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就需要重构地方政府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长江三角洲经济过度竞争的现状出发,指出行政区划和僵化的管理制度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说明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消除本区域过度竞争的问题。并从宏观管理制度创新和微观体制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启动、成长、推进和深度一体化四个阶段。长三角区域在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及辐射作用不强、两省一市及城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呈现无序竞争格局等问题,应该采取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管理机构、健全区域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工体系、打造共建共享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距较近的一些城市内聚力不断增强,很多地区城市同城化已经从研究走向实践。成德绵乐同城化即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成德绵乐同城化以成都这一超大城市为中心,以绵阳、德阳、眉山、乐山四个大城市为副中心,在经济、行政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共同带动该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目前,成德绵乐已经具备同城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然存在着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城市间行政壁垒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作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与必然结果。文章首先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理论入手,然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阐述了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针对珠三角区域发展困境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法制协调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协调区域内各行政区划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问题已显得十分重要。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的想法不切实际,定期协商机制及成立共同协调机构的协调方式效果不佳,必须用法制手段来协调。而在法制协调手段中,区域行政立法的形式是最佳选择。要通过完善立法法和相关法律的方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是发挥地方立法积极性的另一种合法形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规定行政立法具体程序,解决其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将主权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水平,并采集金融危机期间江浙沪工业经济发展的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重新审视。研究结果显示:江浙沪工业经济的确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但是单就工业经济发展而言,上海还并不能够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龙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初期,尚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