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未来一段时间内努力发展的方向,对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都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技能型的优秀人才,为了院校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不遗余力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来验证,为了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标准进行合理评估.本文就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的进行了具有创造性的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7,(14):202-203
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的原因,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社会实践能力等均差距较大。反映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二是学习态度好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专业教学师怎么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开展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采取双项目并行模式,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3.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如何评价则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四个结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实现科学评价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专业核心素养匹配能力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究,首先简要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其次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最后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其中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创业教育体制、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加强学生素养训练等,以此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高校办学提供充分参考。  相似文献   

5.
"循环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对学校、企业、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念和要求,在此我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拓宽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循环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对学校、企业、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念和要求,在此我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拓宽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关系到高职教师效能的发挥、关系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基于当前高职学院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政府和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开展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规范化建设工程;需要建立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教师评价管理共建机制,推进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管理的全方位构建;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管理,努力形成名校特色模式。从而建立健全针对本校的合适、公正、公平的教师评价系统,使高职教师人力资源进入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文章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校企共同体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提出高职院校首要利益相关者由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构成.通过深入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首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为引领、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关键”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向才  王学明 《企业导报》2014,(17):162+143-16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目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也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方法。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了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我院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以"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为主要评测目标,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目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也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方法。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了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我院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以"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为主要评测目标,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罗刚毅 《企业导报》2011,(17):214-215
顶岗实习是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应通过构建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立体、交互式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企业、学院、学生三方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手段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5,(29):177-178
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采用权威的评价主体、科学的评价标准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全面度量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下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聚焦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南省3所高职院校的472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不同类型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地域、是否担任学生/社团干部、不同年级高职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速发展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较大提升,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当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高职院校主要承担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而在高职院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为学院管理人员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帮助教育工作者不断调整优化专业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本文以FZ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工学结合”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为优化高职学生评价体系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运用“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B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留成 《价值工程》2014,(25):256-257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B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础上,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为支撑,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综合形成人才核心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娜  付卉 《河北企业》2013,(1):60-61
<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在特定时期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高职教育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及其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随着时代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已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如今的"以职业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转变为培养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文秘人才,这就打破了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中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高职文秘专业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定位的迁移打破了过去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应使得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河北省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状况与区域经济中的三大产业,支柱产业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从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以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据此提出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以便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一凡  张银霞  王红  李娜 《物流技术》2012,(13):434-437
结合教学实践,对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能力的提升、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高职院校机械类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创新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建立反馈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机械类学生学业评价找出最有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