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信用评级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评级是关于评级对象未来违约概率的估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增强,信用评级在社会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讲, 信用评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解决投资与筹资(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投资风险;二是向投资提供筹资(债务人)或某一机构的违约概率,评价其履行金融义务的能力;三是拓宽债务发行(筹资)的融资渠道,帮助其降低筹资费用。由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活动和行为模式不受股东的影响、评估对象的压力和政府的干预,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而且依靠专业技术和内部管理来保证其资信评估的客观性,所以信用评级尤其是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从而,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3~2012年我国债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研究样本,本文从政府监管与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含量的关系出发,分别从政府对发债企业的监管程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干预程度和对债券本身的隐性担保三个方面,对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监管部门对发债企业严格的审批监管,规范了企业在债券发行过程中的行为,使得企业向债券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提高了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干预程度的增加能够使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防范评级机构恶性竞争、迎合客户。同时,拥有外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债券信用等级评价并不一定比纯内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更优秀,这否定了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假说。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不仅不会使债券的信用评级流于形式,反而会向债券评级机构传递更加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3.
林晚发  赵仲匡  刘颖斐  宋敏 《金融研究》2020,478(4):166-185
本文研究发现,信用评级增加了分析师预测的公共信息,同时没有减少分析师预测的私有信息,即信用评级信息能够改善股票市场信息环境。具体地,本文利用2006-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发现,信用评级能显著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降低分析师预测分歧度与乐观偏差,且这种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低能力分析师跟踪的企业以及外资参股的评级机构中更加显著,这说明信用评级向分析师提供了新的信息。进一步地,信用评级只增加了分析师预测的公共信息,对私有信息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也不影响分析师的调研行为,上述结论表明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并不影响分析师拥有私有信息的优势,且信用评级机构与分析师之间存在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因此,金融监管应该加强对评级机构尽职调研的要求,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中介功能。  相似文献   

4.
程磊 《征信》2021,39(1):50-53
征信与信用评级虽然在信息主体、服务对象、技术方法、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也具有天然联系.在信用服务机构的公信力不足、信用信息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征信与信用评级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征信和评级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促进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两类机构外部评级场景合作,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相似文献   

5.
信用评级业的收费模式和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娟 《中国金融》2006,(16):28-29
信用评级是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运用科学的评级方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受评企业或债项的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级,并用信用等级加以反映。信用评级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对此我们可以从评级机构“能力”和“意愿”两方面进行分析。信用评级机构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的评级方法、规范的评级程序以及合格的信用分析师,是其市场公信力逐步树立的基础。但就评级机构“意愿”来讲,有观点认为向被评级者收费这种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使得其“意愿”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服务的灵魂,也是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金融市场市场信用评级失信破坏经济与金融安全,助推金融风暴,消灭社会财富,摧毁评级信誉。因此,必须通过牢固确立发展信用评级与构建评级信用的国家战略地位,切实提高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培育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扭转外资控制并垄断我国评级市场的被动局面,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加速打造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大力强化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监管等手段措施来加以防范和矫治,倾力铸造我国金融市场的评级信用。  相似文献   

7.
保险行业信用评级是指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利用保险市场公开的信息和部分保险企业内部的信息,通过加工并出售保险信息产品的方式,为保险市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评级是对某一经济实体将来违约概率的估价和判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增强 ,信用评级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活动和行为模式不受股东的影响、评估对象的压力和政府的干预 ,因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而且依靠专业技术和内部管理来保证其资信评估的客观性 ,所以信用评级尤其是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从而 ,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近年来 ,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已逐步扩展到金融监管领域。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期的临近 ,我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将发生…  相似文献   

9.
一家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成立,是否足以撼动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实际垄断?力量稍显不足,但行动已经开始。10月24日,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家信用评级机构在北京联合发起成立"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致力于推进国际评级体系改革,建设独立的国际评级体系,通过向世界提供公正的评级信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市场监管 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慕东 《中国金融》2006,(16):23-24
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债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如约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价。信用评级的核心作用在于揭示债务的信用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日益深入和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如何迅速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水平,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摆在金融监管当局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陈关亭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1,488(2):94-113
本文揭示了多重信用评级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信用认证机制,排除了“信用评级购买”假说对于多重评级动机的解释,研究发现:多重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于不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在多重信用评级中,相对于评级机构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兼有“投资者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此外,当多重信用评级的评级意见不一致时,平均评级的信息含量最高,即综合不同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比任何单一信用评级更加具有信息含量。本研究为我国债券市场双评级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完善多元化信用评级制度和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并提示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多重信用评级向市场传递更多和更具效度的评级信息,以弥补单一信用评级的信息不足和评级结果失准,减少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2.
宿昕  谢金静 《征信》2011,(5):7-10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的非正常表现,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视角对信用评级提供的信息价值、评级结果公正性和问责机制等争议问题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不透明使得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导致评级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提高评级透明度是大势所趋;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大受...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中美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脉络,从评级机构、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分析两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认为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重视市场声誉以及监管机构注重加强引导与监管。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注重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治理,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国内外影响力;同时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统一的外部评级机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对信用的需求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用评级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的。文章分析了在我国信用评级比较被动的情况下,评级需求仍比较被动的原因,并对目前信用评级的客观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为扩大评级需求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星  杨羚璇 《金融研究》2022,500(2):98-116
本文以2007-2018年拥有主体信用评级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企业财务错报在未来被重述这一场景,检验主体信用评级变动能否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研究发现,评级机构在发债企业财务错报年显著下调了主体信用评级,而在重述公告发布年没有上述现象,这表明主体信用评级下调反映了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在控制内生性影响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当期财务错报涉及盈余时,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的幅度更大,说明评级机构更加关注与盈余相关的财务信息。机制分析表明,评级机构维护自身声誉是主体信用评级变动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主要机制。此外,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还导致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负面反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主体信用评级变动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支持,揭示了主体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也对理解中国情境下评级机构调整主体信用评级的行为动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是评级结果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从信用评级机构的运作来看,评级结果的服务对象是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最主要的是投资者。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需求几近为零,  相似文献   

17.
信用评级市场结构与金融市场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密切关联,且具有路径依赖和规模效应。当前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导致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过大,降低了它们进行信息披露和模型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与被评级方之间的利益关联也增加了它们评级失准的可能。针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本文提出应着眼于专业化水平高、规模较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借此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监管机构应严格控制信用评级机构介入金融创新业务,降低其与被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并要求它们向监管当局提供评级过程中必要的数据和所使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是纯公共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拥有了相应的公共权力,信用评级市场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强烈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并具备“准金融监管功能和准监管权力”.从信用评级市场的本原来看,要打破信用评级市场的国际垄断霸权,必须由非特定国家控制的超主权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彻底厘清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与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之间的纠结.在具体操作中,则应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我国信用评级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在个别省市开始组建信用评级机构.并开展初步业务。经过十几年的曲折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评级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企业债券评级制度仍十分落后.投资者保护等各项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目前全国可以从事债券评级活动的机构共有9家,其中联合、中诚信、大公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或资信评估,是指专业评估机构利用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对评估对象的信用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测定和综合评定,并出特定的符号,直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总体信用水平。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信用评级是国民经济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信用评估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开展信用评级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