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曾昭志 《全国商情》2007,(8):69-69,90
本文把申购新股的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另一类是个人投资者.通过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博弈模型着重分析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行为,并由此分析其对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影响.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单边市和市场投资品种的缺乏,使得我国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要加强对投资者成熟投资理念的教育,避免市场非理性异常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新股发行市场较小的市场厚度使得理论分析不仅要涉及一般的供给需求分析,还必须深入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形成过程以及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本文拟从博弈角度研究新股发行过程政府、发行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多主体博弈过程,分别从信息完全和信息不完全两个角度研究博弈过程和结果,以期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提供初步的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2009—2012年创业板市场为样本,在实证检验IPOs长期表现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情绪分别考虑,进一步分解两种情绪中的理性和非理性成分,考察对于新股长期表现的影响,得出个人投资者情绪非理性成分反向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理性成分正向影响新股长期表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非理性增发新股的行为金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市场增发新股的总体容量一再攀升,而另一方面增发新股所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并存在大量变更资金使用用途的行为。本文通过行为金融学的市场时机理论等来分析这一矛盾,认为上市公司非理性增发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是:由公司治理结构和股市发展程度决定的公司 经理和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因此建议在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注意对公司经理的监督并健全激励机制,最终使公司经理行为理性化。  相似文献   

5.
“新股发行抑价之谜”一直是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也长期存在这种现象.而新股发行实际上是政府、发行公司、投资银行、投资者四个主体的博弈和价格发现过程.本文将用信息不对称博弈模型着重分析发行企业和券商行为,并由此分析其对新股发行抑价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超额回报的现象。IPO抑价是由制度失效与供需失衡、承销商的自利作用、市场泡沫与投资者非理性、企业质量与抑价弥补等原因造成的。可采取市场化的监管手段、投资者心理引导等措施来降低IPO高抑价,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限理性和效用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有限理性中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人类目标的多元化,人们在经济行为中并不单纯追求纯粹的利益目标。特别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冲突中,非利益目标的重要性往往超过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由此决定了人们很可能采取一种非理性博弈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审视经济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8.
以IPO核准—询价制度为切入点,构建了IPO供需分析框架,并引入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对IPO询价效率进行了定量估算,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IPO超额抑价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结构分解与再检验。结果表明,发行人、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等多方博弈的结果使得我国IPO整体上表现为发行抑价,但实际抑价水平仅为12.9%,这一结果支持了定价效率观,而并不符合租金分配观。同时,政府管制溢价和二级市场溢价分别使得IPO新股高出其发行价格的55.6%和2.6%。实证结果不仅支持了供给管制假说,还表明股票定价的市场化必须以供给市场化为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供需双方才能通过直接交易和博弈机制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定价。  相似文献   

9.
股票市场非均衡与新股发行市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股票一、二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市盈率及收益率三方面的考察,我国股市的非均衡特征相当明显,其根源在于我国股票市场发行体制的非市场化,通过比较与借鉴国际现行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模式。笔认为,市场询价以及有选择的竟价发行方式值得在我国推崇,同时,解决当前新股发行实践中的非公平性问题,也是加快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2010—2011年的新股集中破发是中国股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实务界对该现象进行了诸多讨论,然而理论界却鲜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章以此期间的破发样本为基础,对新股破发的原因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随机成本边界模型,我们发现新股的发行定价不存在系统下边界,即新股发行并未过高定价。随后,对新股破发与投资者情绪的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变量对新股破发具有显著影响,可以有效地解释新股破发的原因。据此,文章认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情绪才是新股破发唯一真正的根源,而并非实务界所说的"高发行价和投资者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发行上市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A股市场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成本具有差异性特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动力更强于非国有企业,但非国有上市公司间接成本受发行市值的影响较小。样本数据证实,发行规模、发行前公司盈利指标、发行首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以及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等变量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IPO发行成本产生影响。证据表明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比较而言,国有上市公司的间接成本受累计投标询价制度和询价发行方式两个变量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石,它有三个逐渐放松的基本假定: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二是如果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证券市场仍然是有效的;三是即使一些非理性投资者具有相同的行为方式,证券市场依然是有效的。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对投资者行为做了深入研究,并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全面反思,认为投资者行为并非是理性的,证券市场也并非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绿鞋"期权引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级市场新股初始报酬率过高,IPO定价市场化程度低,一级市场投机现象严重,这恰是目前无“绿鞋”期权的情况下,承销商与一级市场投机者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产生的结果。引入“绿鞋”期权后,承销商与投机者之间形成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使承销商提高设定的发行价格,投机者减少投机,从而可以缓解一级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大盘指数与股票市场IPO抑价程度相关。“市场气氛”这一指标可用来刻画大盘指数的状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6年至2008年在沪市上市的41只A股新股,就上证综指与沪市A股市场IPO抑价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6年至2008年上海A股市场平均IPO初始收益率为81.72%,股改后的上证A股市场仍存在着较高的发行抑价。上证综指与IPO抑价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沪市市场气氛能较好地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同时发现上市首日换手率、发行规模等几个变量也表现出较高的显著性,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是新股IPO抑价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统计描述与线性回归方程对全流通时期我国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82只A股抑价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IPO高抑价率主要是由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热衷于新股炒作造成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研究交易成本对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性影响,得到结论认为交易成本对波动性的影响与噪声交易者理性程度有密切关系。当市场噪声投资者理性程度较高时,适当采取提高交易成本的措施能够降低市场波动性;当市场噪声投资者非理性程度很高时,提高交易成本反而对降低市场波动性不利。本文结论将有助于解决国内外对此问题的争论,为我国即将建立的股指期货市场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内A股IPO抑价和国外成熟市场的IPO抑价有所不同,表现为新股“三高”发行后仍存在IPO高抑价即新股上市超额收益。对此,提供了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即IPO公司和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关于新股定价的信号博弈,不存在分离均衡,仅存在混同均衡: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选择高溢价发行策略,而有定价权的机构投资者对溢价发行的最佳反应是高报价申购。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新股破发在各个板块"全面开花",引发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关注,而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成为这场改革成功的关键。该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股票上市定价影响因素,以期为投资者、为上市公司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可行性论证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发新股是成熟资本市场通行的融资方式,但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却受到冷遇,要使我国的投资者接受这种市场化的融资方式还需要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上市公司要重视增发新股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管理层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行为进行监管,尽快建立健全增发新股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新股破发在各个板块"全面开花",引发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关注,而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成为这场改革成功的关键.该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股票上市定价影响因素,以期为投资者、为上市公司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