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彤 《商界》2011,(3):3-3
1月26日,调控房价的"国八条"问世了。在房地产领域,行政权力在与房价经年的博弈中日渐成熟。与去年4月颁布的效果不理想的"国十条"相比,新一轮调控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都有极大的进步。抑制需求、打击炒房的措施有: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面临着缺少稳定的抵押物、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以及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的困难。"三权"抵押是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重要平台。我国一些省份已在农村试点了"三权"抵押贷款,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三权"抵押贷款提供了借鉴和有力的支撑。要在全国全面推广"三权"抵押贷款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如:缺乏立法的支撑;土地价值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发展受限,抵押变现较为困难等。  相似文献   

3.
刘振彪 《消费经济》2007,23(4):74-77
文章评介了西方消费者增权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费者增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消费者增权在民众中存在的不均衡状况,政府是消费者增权的重要主体,应通过创新制度,切实赋予和保障消费者的就业权、收入权、选举权、诉讼权等经济政治权力,实现社会整体的消费者增权目标。  相似文献   

4.
行政强制措施设定权是指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其本质是国家立法权在行政强制措施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创造行政权力的权力。该设定权的划分核心在于对该权力的合理配置,历史上对其的划分存在着诸多争议,这些争论伴随着《行政强制法》出台,湮灭在时间长河之中,但为将来在立法中进一步完善其设定权的划分提供了宝贵经验。现行《行政强制法》有关行政强制措施设定权的规定主要存在着关键用语含义不明确、行政法规赋权过于宽泛以及地方性法规赋权过于狭窄的问题。基于明确性原则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行政强制措施设定权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调整,从而保证该权力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5.
陈永正  朱仁友 《商业研究》2003,(22):139-141
哈特用“合同不完全”理论解释了控制权问题。但是,合同不完全就存在剩余权力,因而就产生控制 权这种解释,值得怀疑。剩余权力之说难以成立。控制权的产生不依赖于合同不完全。  相似文献   

6.
"两权"是指"权位"和"权者"。防治腐败要素中,"权位"是根本要素,"权者"是核心要素。重点论述了"权位"和"权者"的"笼子"及政治体制建设,即:把握"权位"设立环节,构建适度权力结构;把握"权者"选拔环节,确保执行权力安全。做到:设立"权位"服务人民,选拔"权者"德才兼优,进一步防治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7.
检察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它与行政权、立法权、审判权、军事权一起构成了国家权力。而这些权力的成因及发展是不同的,检察权的产生有其自己的原因:诉讼模式的发展是检察权产生的直接原因;分权制衡是检察权产生的内在要求;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检察权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家征税权的基本法哲学原理出发,以征税权的宪政性控制为切入点,以控权理论作为征税权控制的理论依据,从税收入宪、权力间相互制衡及权利对权力制约的三个角度探讨控制国家征税权的具体措施,用以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保障纳税人权利,力求在更广的范围内为我国宪政建设寻求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丁邡  任菲  李东 《商业研究》2011,(12):7-12
在界定首席信息官职位权力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规范的比较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国有企业CIO弱权状况的主要原因,认为国有企业CIO和私营企业CIO具有相同类型的法定权力。在系统实施的特殊时期,私营企业的CIO被授予惩罚权,但国有企业的CIO没有被授予惩罚权;两种类型企业的CIO都没有奖赏权;国有企业的CIO在法定权力方面明显表现为弱权状况,而私营企业的CIO被授予应有的法定权力。造成国有企业CIO弱权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政策和法规的行业特殊性,CIO在行业内较低的知名度,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与行业内标杆企业的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吕兴洋  徐虹  林爽 《消费经济》2012,(1):83-86,73
本文论述了消费者权力的概念及构成,在消费者权力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信息是消费者增权的基础,消费者间的有效联合、低成本地获取信息与高效地交换信息是消费者增权的三个关键因素。文章进一步结合舒尔茨的渠道权力对角线转移理论,指出消费者增权的最大影响是促使供应链权力进一步向下转移,分析得出供应链权力最终的归属并不是消费者,而是属于供应链末端最靠近消费者的企业或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两权"是指"权责"和"权惩"。防治腐败要素中,"权责"是内在要素,"权惩"是法治要素。重点论述了"权责"和"权惩"的组织体制建设,即:强化"权责"履职建设,完成本级权力任务;加强"权惩"两院建设,坚决惩治权力滥用。做到:执行"权责"严格履职,加强"权惩"法治腐败。  相似文献   

12.
俞敏洪渐隐     
一纸人事变动,彻底改变中国最大民营教育集团三寡头的权力架构:执行总裁陈向东的“三权合一”和董事长俞敏洪自我“削权”,意在公司管理上的去浪漫主义,以实现未来5年1 60亿元的营收增量。  相似文献   

13.
说“权”     
中国的汉字丰富 ,仅一个“权”字 ,就可以组成诸多独立亦或诱人的词语 ,如权力、权利、权术、权势、权衡、权威、权贵、权柄……人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多 ,然而“权”是最具诱惑力的。古往今来 ,围绕一个“权”字 ,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绵亘无绝的活剧。权力是多么好的东西。凤阳小子朱元璋拥有了权力 ,便由一个放牛郎变成君临天下的洪武大帝 ;仅有踢球小技的高俅拥有了权力 ,便由一个市井无赖变成权倾朝野的大官。“文革”中的林彪 ,更是大念“权”字经 ,什么“有权的幸福 ,无权的痛苦……”把“权”字推向欲望的高峰。时至今日 ,…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其中,居民储率平稳增长,政府和企业储蓄上升明显。储蓄率的上升给中国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现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性别比例失衡、政府和企业收入增加、房价快速上涨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储蓄率的畸高和上升。而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权力(资源)结构失衡和地方政府之间为GDP而展开的竞争,因为以GDP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重资本、轻劳动"、"重城市、轻农村"、"重投资、轻民生"、"重国企、轻民资"等问题,并且权力结构失衡会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授权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授权是组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授权授予下属责任的同时,必须把相应的权力一同托付给下属,不是仅仅分派任务;授权是管理者把属于自己管理范围的不重要的部分责任和权力托付给下属来行使,不是把自己的责任和权力完全分离给被授权人,不是分权。授权人自始至终对下属工作的执行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集体林权流转法律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北方经贸》2010,(11):43-4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集体林权改革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但始终没能真正地解决"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原因,有政策的不适当、执行的不彻底、管理的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原因。当前林权改革制度创新,能为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为早日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梁凡 《致富时代》2011,(2):96-96
该文论述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结构及传统农村社会的权力——皇权、宗教权、宗族权和绅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关系观”等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分别进行论述,分析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及其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最后得出了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存在于文化精神网络这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规范地方性事务管理的地方行政许可设定权,其实质是在不抵触中央立法的前提下,权衡本地实际需要,以决定是否设定行政许可的立法预测和评估权力。但在目前中央立法授权模糊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把握该项权力的行使界限,则是一个现实课题。本文在解析该项权力的实质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内外部界限的观点。在中央与地方这一垂直关系的划分基础上,以设定目的与事项的不同排列来阐释地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外部权限;从是否设定的决定裁量与如何设定的选择裁量这两个既是立法规律又是立法裁量的空间角度,来阐释地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内部界限。  相似文献   

19.
四、行政强制的设定 (一)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是指谁有权创制行政强制措施,能够创制哪些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设定权本质上是立法权,设定权的划分实质上是立法权的划分。划分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符合我国的立法体制。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多层次的立法体制。根据这一立法体制,结合《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潘剑 《现代商业》2014,(30):232-233
本文通过剖析"权益"概念的政法性,以及它与经济性概念"债权"的相容性,说明在复式记帐的"资产类(债权)货币价值额二负债类(债务)货币价值额"平衡式中,不宜再在负债类方列入"权益"概念,以避免二概念内涵"权"的重合和混淆。并相应地提出具有六大经济要素的"权债平衡式",以供中外各行各业会计核算应用。否则,既不利于今后会计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发展,又不利于控制人们利用"权益"概念的不确定比与(卜实体性进行贪)离与隐匿泡沫经济,从而酿出社会金融风险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