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双语     
什么是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是属于场外交易的金融合约,其支付取决于特定发行者的信用等级变动。这里说的特定发行人一般不是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合约的某一方。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很多,比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资产支持的信用票据等。  相似文献   

2.
杨冰峰 《会计师》2012,(3):36-37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美国次债如抵押债务权证(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产品都与信用相关,所以在许多专家论述中都提到了“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的观点。而跨国金融巨头们也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这些金融衍生品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3.
信用违约互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指信用违约互换的购买者(以下简称买方)向信用违约互换的出售者(以下简称卖方)转移第三方信用违约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而一旦出现第三方信用违约(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买方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出售给卖方,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由于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定义简单、容易实现标准化,交易简洁,自19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国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相当庞大,而且流动性强.  相似文献   

4.
CDS会计计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信用违约产品交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会计角度上看,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远期、掉期、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上已实现与国际准测的接轨,但是对信用违约互换等信用衍生产品并无明确规范。本文探讨了信用违约互换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比较04版和06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财务担保合同的不同规定,简单介绍违约互换的会计计量方法发展进程。最后,结合国内金融机构信用违约互换会计计量现状,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1引言我国的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随着它的建立,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会更加迅猛,我国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目前,信用衍生产品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衍生产品之一。图1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结构图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是最基本的信用衍生  相似文献   

6.
信用衍生产品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已在全球获得快速发展且日趋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四种。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五个方面的功效,但其功效的发挥也面临着障碍,这预示着其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是空白,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出现的“惜贷”、化解金融不良资产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可以预见,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金融双语     
商业银行信用衍生产品 什么是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是属于场外交易的金融合约,其支付取决于特定发行者的信用等级变动.这里说的特定发行人一般不是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合约的某一方.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很多,比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资产支持的信用票据等.  相似文献   

8.
信用违约互换与债券市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转移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难度,增加债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和投资收益。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担保退出的背景下,应当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将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9.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带给市场的动荡及可资借鉴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产品,信用违约互换试图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投资的违约保护,但是在市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该产品却使得信用风险更广泛地分散在固定收益市场中,从而构成了信用风险向体系性风险转化的潜在基础。除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策略等技术因素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能否有效扩展实际上是有赖于以下三种因素:一是卖出方是否具有实际最终偿付能力;二是市场对于产品核心风险的评估与产品定价机制是否具有客观而统一的标准;三是买方机构的营利来源及大规模购买产品的意愿。信用违约互换技术上的设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衍生产品的操作风险,但从根本上讲并未有效化解交易相关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2007年9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风险散播到更大范围的市场层面,引起了体系性风险的扩大。该文的案例分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次贷危机所凸显出的风险控制对于金融业务与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论 《时代金融》2010,(8X):123-124
<正>一、引言当前的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是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1]为了描述这种新型OTC[2]合约于1992年创造的新名词。依据ISDA的定义,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场外双边合约,其价值是从基础信用工具衍生而来。在这一合约下,双方同意互换商定的或者是根据公式确定的现金流,现金流的确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事件的发生。2003年4月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TheNewBaselCapitalAccord,BaselII)第三次征求意见稿,从资本监管角度,允许银行承认不涉及重组问题的作为风险缓释工具(CreditRiskMitigation)的信用衍生工具。只认可信用违约互换(CDSs)和总收益互换(TRSs)提出的信用保护与担保。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年底再度袭来的欧洲债务危机,都不可辩驳地证明了金融衍生产品在引致危机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以信用违约互换为例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机制和"双刃"功能,并具体分析它在危机加剧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提出建立产品有序、审慎开发与有效监管相配合的发展体制。  相似文献   

12.
葛欢  张留禄 《征信》2016,(11):51-54
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信用衍生产品通过转移信用风险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其定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违约强度的建模给出两种违约模型——结构性模型、简约模型,结合信用评级制度发现了一个公司的违约强度与其所处的评级之间的关系,使用马尔科夫链建模该公司的信用等级转移状况证明其违约强度为马氏调节过程。该模型增加了模型参数,得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公式,并对金融危机下信用违约互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喻平 《金融论坛》2003,8(10):43-50
信用衍生产品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已在全球获得快速发展且日趋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四种。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五个方面的功效,但其功效的发挥也面临着障碍,这预示着其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是空白,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出现的“惜贷”、化解金融不良资产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可以预见,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青海金融》2011,(9):6-6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其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而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5.
论信用衍生工具及其在我国金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期权;信用互换;信用证券化;指数互换.发展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思路是:可以选择上海作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培育基地;基于我国现状,可先发展OTC市场金融创新工具,不一定要将所有创新金融工具都标准化;可以利用国外许多比较成熟的工具,通过适当改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重视来自交易一线的经验,及时提炼,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监管模式;尽快出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  相似文献   

16.
信用衍生产品因其可交易性、高流动性和杠杆效应等特征,对于信贷资产的定价、风险转移以及收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实,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结构形式、运用信用衍生产品进行贷款违约风险管理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用集中化程度较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贷资产的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也具备了构建创新性金融结构的基础条件。借鉴国外银行开展信用衍生工具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内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我国信用类的金融衍生品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由此造成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在所难免。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国内银行关于信用类的衍生品的风险信息的披露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借鉴了美国银行的实例。着重对于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进行披露,以此来探讨和完善国内的银行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方面披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用衍生产品隐含相关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日益流行。其标的资产池的违约相关性结构在信用衍生产品定价、信用组合多元化和信用组合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复制信用衍生产品中存在的隐含相关性微笑曲线现象,研究信用衍生产品标的信用的违约相关性结构。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给出标的信用合约间的违约相关性结构,同时,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研究了算法的有效性、计算效率和稳健性,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美国次债如抵押债务权证(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产品都与信用相关,所以在许多专家论述中都提到了"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的观点.而跨国金融巨头们也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这些金融衍生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在账面上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引发投资者对次债以及其他金融产品信用的极度担忧,最终导致金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为此,以花旗、美林、瑞银、百士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可见企业信用与公允价值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