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政策角度对我国农民收入现状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翠萍 《经济经纬》2006,(1):116-119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直接目标已经由以往的以增产为主逐步转向以保证农民增收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民收入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是绝对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逐步加大。笔者从政策角度对我国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农业政策效应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最近一些年不断突出的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且对比分析对土地依赖程度存在差异的三个样本村失地农民对政府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市民化后的就业情况、城市适应状况、自身身份的认知度等,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福利变化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不仅要通过补偿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存问题,重要的是要从更为广阔的福利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必须纳入到农民福利改进的整体视角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韦璞 《发展研究》2012,(9):109-113
利用贵阳市2008年和2010年两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考察老年人收入水平、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三个维度的差异状况及其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2010年老年人在收入满意度及收入水平、独立性、稳定性方面,都比2008年有所提高。(2)在收入水平、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差异上,城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高龄高于低龄;文化高的高于文化低的。(3)收入水平和收入稳定性对收入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但收入独立性对收入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2,32(11):105-112
采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江苏1995—2010年间县域农民人均收入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农民收入和增长速度的总体格局及热点区演变态势进行探讨。江苏县域农民收入绝对差异波动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县域农民收入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收入增长格局极不稳定,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在苏南和苏北地区间阶段性变迁,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减弱,随机分布态势增强。在从经济地理区位、产业和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政策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县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稳定性是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在分析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时空差异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14—2019年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类型进行划分,厘清了不同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最后针对不同收入增长类型区县提出了差异化帮扶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且空间分布由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但在收入结构上仍存在明显空间差异;(2)工资性收入是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主导来源,转移性收入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第二重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比重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区县绝大部分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竞争优势是导致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大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非重点县属于收入增长滞后性和结构优势推动型,地区竞争劣势损失是造成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滞后的主要原因;(4)县域之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是导致各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相关分析。1.城乡收入差别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影响相关性不大,且为负相关。虽然多次进行变量调整,但结果基本如此。这里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城乡收入差距会成为引起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城市政府对农民的歧视政策,使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可能性小,找工作的概率低,这样,理性的农民就只能选择工作收入虽少,但就业比较稳定的农村就业。收入差别这一因素对农民外流规模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城乡隔离的就业政策。这里需要区别“流动动机”和“决定因素”。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肯定是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失地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失去土地的农民天然地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保障资源,研究其福利损失与补偿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从失地农民经济状况、获取资源的能力、福利水平再生、福利补偿、社会保障损失五个指标,衡量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福利水平。对广东省佛山市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失地农民相对收入减少、对征地补偿满意程度低、职业发展困难、社会保障明显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对失地农民进行福利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开放条件下粮食政策实施的福利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结合关税配额制度、粮食补贴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的粮食部门均衡模型GSEM,来模拟比较不同政策调整对粮食部门社会福利影响,从而对存在明显目标冲突的粮食政策进行调整优化.研究结论显示,关税配额制度和生态退耕政策会减少粮食部门社会福利,粮食补贴政策可以提高粮食部门福利,能够弥补市场开放对生产者福利损失,其中直接补贴政策中的面积补贴方式最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收入风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首次采用大型微观家庭面板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的耐用品消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改革进程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转制和员工下岗等就业体制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居民"收入风险"显著上升,进而明显抑制了城乡家庭的耐用品消费。(2)城乡对比方面,农村家庭面临更高的收入风险,其消费决策对风险因素也更为敏感,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农村就业保障体系,对于提高农民消费和福利水平意义重大。(3)本文的研究结果完全支持(S,s)理论模型;同时在收入风险的度量和代理变量选取方面,文章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汽车、住房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政策评价。  相似文献   

10.
1.调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将目前实行的重点扶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调整为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以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更快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收入转移支付政策,既要重视调节高收入者,又要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通过提高就业率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进一步深化分配…  相似文献   

11.
刘琪 《经济师》2014,(6):175-176
文章首先将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和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相比较,再利用1989—2013年的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详细分析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情况,总结出导致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农村农民转移支付力度和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这三个方面建议来解决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区、务工时间、务工种类及收入水平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收入决定模型,探究造成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劳动力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歧视造成的;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收入,但人力资本对性别之间收入差异作用较小;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应实现国民产出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更应实现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普遍进步。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共享成果?从经济学的视野看,普遍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杆。在考察各省区市城乡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后发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与承接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弥合区域收入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4.
出于生态考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显著。这一工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农户在退耕还林(草)后能够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偿,使农户退耕后收入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补偿是有一定期限的。为了使退耕的土地不会出现复耕,培养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是根本途径。本文基于对成都市周边地区退耕农户的调查,探索能够使农户收入有效增加的方式,并总结出农户在退耕后的自我发展模式主要有分散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两种。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对这两种模式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识别策略,估计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减少了贫困的发生、提高了其主观福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消费和减少了老年人劳动供给。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受到的政策影响更大更显著,表明"新农保"的政策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朱汉清 《发展研究》2014,(12):86-91
运用浙江省统计数据,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结构变动。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占比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但今后的收入结构可能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反向变化。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村二、三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总体而言,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但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越是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各个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7.
王震  刘天琦 《财经科学》2021,(4):105-117
本文基于2015-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两期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农保政策明显改善了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显著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并显著降低了其心理抑郁指数.(2)新农保政策的主观福利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相对弱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影响更小,这不利于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3)新农保政策具有显著的时期效应,为提升老年入主观福利水平发挥了长效机制作用,在短期内新农保政策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可能性较小,但在长期内新农保政策显著提升了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因此,建议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加大新农保政策对弱势老年群体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改善收入差距恶化.对外贸易发展也是缩小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而财政农业支出、非国有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要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动态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完善用工和最低工资制度,重视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缺粮地区的农民食品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影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传统的扩大当地粮食种植比重、提高自给自足水平的政策选择不仅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而且不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研究提出,更有效地保障这部分弱势人群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和健全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的流通机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农村居民点整治区农户农地利用收入影响机制,为提高农村居民点整治区的农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实证分析法和计量模型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整治区农户农地利用收入受到农户上年家庭总收入、农地经营规模、非农就业比例和家庭消费支出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因此,促进农地流转、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和提高农户农业投入能力是增加农村居民点整治区农户农地利用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