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素养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缺失或缺乏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对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培养,应该将文学文本纳入大学英语教材。  相似文献   

2.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文本批评理论,它整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的学术资源,打通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一种集“经验”和“批判”于一体的社会学批评理论。较之文化研究、文化诗学、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理论构想,齐马理论汲取和融合了它们的理论优势;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它们的一些不足。因此,它可以成为21世纪中国文艺学学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中的一元,并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被称为“现代抒情诗绝唱”,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对它进行了解读,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文章以《错误》的阅读反应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清华大学期刊网1980年至今对《错误》进行研究的42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从文本生成和文本间性的角度探究了不同阅读反应的原因,并基此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更符合实用性、专业性的教学要求和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在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平行文本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平行文本导入翻译教学要点、对比分析平行文本理解教学要点、平行文本点评以巩固学习要点等内容,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余华的创作发生了从“可写文本”到“可读文本”的巨大变化,原因何在?“文学场”的巨大变迁及作家的自觉顺应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与专业英语教学相比,大学英语教学更侧重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与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相抵触。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需要以及学生本身情感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性,以及丰富课内外英语活动是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奚密的学术研究关注着文学性与文化性,在《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另类传统》一书中,他阐释了独特的“边缘”视角、现代汉诗的“诗原质”、当代中国的“诗歌崇拜”等现象,其研究不仅有着精细入微的文学文本分析,同时又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理素养,在方法和实践上都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文本的解读过程。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目的是实现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合理交流。过去在文本解读方面,一直局限于社会历史学这种唯一性的文本解读方式。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从作者理论、文本理论这两个角度来探讨语文课文本解读的策略,无疑丰富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解读方式,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特色,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译者要想译好这两种文本,让译文与原文具备同等的效果必须先全面分析了解不同文体特征,再决定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色,并将探讨它们在翻译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类文本而独立存在,对类文本的理解是理解文本的基础,类文本也是文本时空与现实时空互动关系的现实显化,因此,类文本总是对文本的审美性表征有深刻的影响。类文本是文学文本生成和解读的重要符码,只有真正廓清了类文本,才能解释其文本内容的生产机制、审美性表征的发生机制、文本接受的阐释机制,才能廓清文本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互动关系,进而为进一步的文本审美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Nord将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应用相结合,提出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文本分析是翻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功能翻译学角度探讨了文本功能对具体翻译教学的指导,阐述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本分析,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原型批评理论与美国文学作品的互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著名理论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语境的视角切入,通过文本分析原型批评理论在具体文学作品(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探讨文学原素的互融性,消除“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试提出文学本身无所谓的“边缘”和“中心”,在当今多元发展的时代,各民族文学理应“平等共存”,最终走向“互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识读资源”理念构建文本阅读模式,关注征集学生以往和当前的人生经验,使之成为他们识别和反思文本的重要资源。通过符号实践、意义构建和文本分析三个要素构成的文本阅读模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设计的动态阅读活动和引导利用丰富的文本资源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对文学教学理念的形成,对教学主要环节的认识以及对具体文学文本的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文学理论的启示,英美文学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借助各种媒介方式,不断创造生动的文学情景,以分析文学作品为中心,与学生交流文学感受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写照,在语言上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语义风格达到了特定的审美效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发挥译者创作的自由空间,填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本的空白性”.实现文学文本翻译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学属性中指出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同时指出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反讽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对二者的讨论不少,但也存在概念庞杂不清的问题。《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篇小说,其中充满幽默的语言,反讽和隐喻。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小说,将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组合起来阐释《黄金时代》,既可以厘清一些文学概念,看到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的互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观的尺度,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伍慧明的成名作《骨》,试图从《骨》的研究中,建立起跨文化研究和文学文本研究的联系,拓展今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今后欧美文学的教学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建的经典文本《老人与海》英文语料库,通过对question,problem,issue,matter,affair,topic,point等具有"问题"意义的词语使用的研究,发现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清晰、果断、有力及作者通过语言体现出"目标高远、举重若轻"的主题内涵。教学实践证明,经典文本语料库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起到了方便教学应用、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方便知识梳理和储存、提高文本内涵分析素养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与文学翻译相比,外宣翻译研究是相对新兴的、更需关注的研究领域.诗词集里的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而旅游外宣文本的诗词引文翻译则更多体现外宣翻译的特色,通过对同一诗词在两种文本的不同译文对比分析,辅以例证解析,系统研究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在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