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家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企业家精神是引导企业走向成功的诸因素中的根本性因素。市场经济造就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成起 《经济论坛》1996,(10):22-23
企业家应强化十个意识弘扬一种精神张成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是企业家的素质。作为社会主义企业家,必须强化十个意识,弘扬一种精神。这既是企业家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家的要求。一是强化市场意识。目...  相似文献   

3.
在后危机时代,社会需要对企业的本质与企业家的行为进行反思。企业是由企业家创立的,企业家社会责任外在地约束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精神内在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没有责任制约的精神是危险的,没有精神激励的责任是无力的。在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转轨初  相似文献   

4.
<正>二十多年前,我作为全国十大青年企业家之一,在北京大学讲述创业的体会,二十多年后在北京大学我讲过守业的经历。今天,我想讲的是企业家的精神,这也是人生应具备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广泛地尊重企业家,不仅仅是尊重他们有多少财富,而是更加尊重他们的贡献和精神。企业家精神也不仅仅是只有企业家才需要,而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各方面都需要;因此,才有商业企业家、公共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等,相同的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精神和  相似文献   

5.
张勇  李晶 《当代经济》2004,(12):36-37
发展中国家在其制度结构中最为缺乏的是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爱诺教授曾经指出:“市场经济培育了企业家,企业家构建了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企业家经济。”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企业家的地位与作用日显重要,而以首创性、成功欲、敢于冒险、精明敏锐和强烈的事业心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则超越企业家个人的价值取向、性格、气质和作风的范畴,甚至超越经济组织,影响并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当中,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培养中国自己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这就要求企业家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经营理念以及道德伦理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但是,在我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现象普遍盛行,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企业家精神现状,分析了我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企业家理论认识的现实困惑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家对企业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企业家理论的不健全,导致了现实当中对企业家理论认识的许多困惑。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可能产生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家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家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自我甄别”的结果,市场无法甄别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和内企业家极其相似,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和角色。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是经营管理者,但经营管理者并非都是企业家.只有那些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开拓,善于经营,并带领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不断前进的经营管理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只有那些敢办大事、敢创大业,在发展规模经济中的出类拔萃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造就大批企业家,特别是大企业家,是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规模经济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家精神素质的探讨刘林章现代企业生存在一个激烈动荡、复杂多变的空间,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争夺消费者的大战趋于白热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强烈地呼唤着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0.
杨虹 《经济师》2002,(1):248-249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成熟 ,使与之相配套运作的现代文化体系远未完善 ,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基础特质”缺陷使企业家精神的生长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其成因主要根于“官本位”的传统观念、经营者产生机制的行政化、不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在全球呈交织发展之势,其中知识创业尤其受到关注。与农业时代倚重土地要素、工业时代倚重资本要素不同,知识创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倚重知识要素的一种新兴创业行为。国内外学者从概念、内涵、特点、影响等方面对此作了初步研究。总结、梳理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优化知识创业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组态视角,整合管制、认知和规范3个制度环境层面前因条件,以及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和失败恐惧3个创业认知层面前因条件,以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库中的5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影响不同创业模式的多重并发条件与因果复杂机制、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创业模式差异及创业模式演化路径。研究发现:第一,生存型创业驱动机制可划分为制度环境缺失的能力驱动型模式、规范制度主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和制度环境缺失的风险承担型模式3种。第二,机会型创业驱动机制可划分为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和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4种。其中,机会识别是驱动机会型创业的关键条件,管制、认知和规范三维制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推动高机会识别群体选择机会型创业。第三,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部分国家推动机会型创业;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同时发展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创新驱动型经济体高度重视机会型创业。在此基础上,构建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研究框架,为推动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进而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体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此理论基础指导下,世界各国纷纷改变高校的传统职能,开始建设"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理念和战略。它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加强调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力。依据"三螺旋"理论和国际上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必须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改革。根据科研水平和创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高校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更重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构造大学创业的坚实基础。并且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高校——部分"研究型"大学和一般高校——都要合理找准自身定位,采取适合自己发展层次的创业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文探讨了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创业教育对企业家精神、创新型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创新型经济发展呼唤创业教育,并对创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使我国创新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大力普及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培养学员的企业家精神,使更多人参与加快完善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自2014年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大量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往往需要参与者拥有一定水平的知识或技能。基于2012年、2014年、2016年全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个体数据,在政策范式转换背景下检验劳动者技能对其创业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不同技能类别的差异。结果显示,“双创”政策对于劳动者创业具有促进作用,但有技能的、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并未受到充分激励,其更倾向于受雇而非创业。由此,为了真正驱动经济创新转型,国家应当为有技能的劳动者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支撑条件,从而有效激励创新型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Equilibrium Versus the Invisible Ha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wentieth century equilibrium modeling depicts an end state toward which an economy tends, whereas the invisible hand, as Adam Smith depicted it, suggests an economy continually progressing as an increased division of labor is produced by growing markets. Thus, there is an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an equilibrium outcome versus the invisible hand process. The paper discusses different concepts of equilibrium, and relates entrepreneurship to the invisible ha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invisible hand concept provides a more fruitful framework for economic analysis tha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quilibrium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fines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s' activities to predict and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derives an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as a result of entrepreneurship. An increase in firms' prediction ability improves allocative efficiency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 but can reduce it when opportunities are distorted. It is shown that prediction ability can aggravate distor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political risk. Because efficiency affect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n economy, the model can explain how entrepreneurship influenc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8.
We find evidence in the OECD cross-country data to support the Knightian view that non-diversifiable economic risks shape equilibrium entrepreneurship in an occupational choice model. Differential social insurance of entrepreneurial and labor risk is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detrimental to entrepreneurship. The crowding-out effect of public production of private goods on entrepreneurship dominates the crowding-in effect of public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 in the OECD data. Weak evidence is found for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rate of entrepreneurship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income inequality and to the union power in the economy.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in countries with low GDP per capita ratio, self-employment is high.  相似文献   

19.
China proactively promotes indigenous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wards developing an innovation-based economy. This contradicts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literature that puts emphasis on technology imitation. Drawn from th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cess. Carrying out a case study in the high-speed rail (HSR) industry, it suggests that it is best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s an entrepreneur in moving China's HSR industry towa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of state-led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alertness to opportunities,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and strategic learning.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to the government in an emerging economy context and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build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trepreneurial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