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以中国经济五十年(1952-2001年)实际经济数据为背景,在基本 RBC 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考虑内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形成.内生人力资本利用率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增长波动的内在传播机制.该文指出传统的单纯以物质资本利用率为基础解释波动机制的观点不足以充分解释波动的形成.而在引入人力资本及其利用率之后,连同物质资本才能真正解释经济增长波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陈昆亭  龚六堂 《经济学》2004,3(4):803-818
本以中国经济五十年(1952-2001年)实际经济数据为背景。在基本RBC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考虑内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形成。内生人力资本利用率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增长波动的内在传播机制。本指出传统的单纯以物质资本利用率为基础解释波动机制的观点不足以充分解释波动的形成。而在引入人力资本及其利用率之后.连同物质资本才能真正解释经济增长波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1992—2007年的相关数据,论证出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Yt、物质资本存量Kt、人力资本存量Ht和人力资本水平ht的时间序列数据符合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但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产出弹性相对于物质资本来说弹性较低。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罗默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以解释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由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机制和直接机制,并结合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收入分配在不同阶段上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物质资本推动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是直接机制一和间接机制一,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向不能确定.现代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主要的是直接机制二和间接机制二,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资本产出比这一指标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影响资本产出比的因素进行探讨。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内生增长模型比新古典模型更适用于解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率在中国经济转轨的两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长期来看,投资率的变化不会影响中国的资本产出比,FDI的增长提高了资本产出比,而人力资本的增长有助于促进资本产出比的下降,从而得出了: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的内生技术力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资源诅咒"在中国省域层面是否存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资本形成不足的角度对资源型区域遭遇"资源诅咒"进行解释。理论分析指出资源型区域在资源依赖的形成中挤出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抑制了创新行为,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层面存在"资源诅咒",与资源依赖弱的省份比较,资源依赖强烈的省份经济增长物质资本贡献高,而人力资本贡献低,人力资本没有成为增长驱动力;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形成不足的同时制约了创新,是中国资源型省份产生"资源诅咒"的原因。基于此,破解"资源诅咒"需要提升资源型区域资本形成能力,具体而言:将自然资本向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转化,确保真实财富不减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推进物质资本形成,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这基础上利用带有两个协整的VECM对该机制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通过降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效力影响经济增长,且金融发展程度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这种的负作用;经济增长通过物质资本途径扩大收入差距,通过人力资本途径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已有的内生增长模型忽视物质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生产和技术研发影响的现状,文章建立了一个考虑物质资本投资结构和人力资本分配比例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推导结果表明:均衡经济增长率与分配到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例和物质资本比例成正比,而与分配到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资本比例和分配到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数量呈反比。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是沿着物质资本→外生技术→内生技术的轨迹演进的,在这个过程中,用人力资本来解释经济增长,也越来越显得一般化,甚至有的经济学家直接将经济增长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顺顾和分析,来说明这一情况,并根据这些理论总结出一些有利于人力资本发展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可持续性。本文介绍了TFP测量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使用KLEMS框架测算我国行业层次的TFP增长率以及Domar加权的TFP增长率。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间投入是我国行业层次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资本投入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低的边际劳动效率劳动投入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2.
全要素生产率是理解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工业改革正好为经济学家关注和考察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形式以及改革政策对生产率变动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基础。在1978年开始的旨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彻底地改变着它的工业部门面临的市场结构和工业组织,并不断造就着一个与世界经济更加融合的制造业部门。新的和更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在竞争中不断获得了高速增长和扩张的机会,使得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改善主要依赖着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它的活力。中国工业改革的成就不是挽救了国有企业,而是收缩了国有企业部门的"战线",诱致了一个非国有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崛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我们对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进行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的水平效应。中国现在需要调整其改革方案以促进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市场与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开放政策,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但加强建设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从单峰状逐渐演进为双峰状,趋同文献把这种现象称为双峰趋同.该文采用数据包络法(DEA)把我国30个省区的增长归因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效率提高),探索我国省区增长分布演进的机制,发现物质资本主导着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而且该发现是相当稳健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别考虑政府与私人部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利用一个动态模型研究了转轨过程中国有资本比重的最优路径问题。借助数值模拟,首先,本文发现最优转轨路径仍然是存在的,并且只能是渐进式的。其次,研究还发现存在一个转轨成本的临界值,当转轨成本大于该值时,国有资本比重将不会降低,经济将不会进行转轨。另外,本文的研究还为现实中政府在转轨期间所推行的一些改革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该理论背后两个关键命题(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调整无效和本币资产的风险升水为负)的证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前一个命题只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说;后一个命题则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情形.据此,我们认为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是有缺陷的,高储蓄未必是两难的,同时麦金农关于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将很有可能最终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因果分析三种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资本外逃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外逃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因子分析与因果分析的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说明驱动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因素不是投资环境恶化,中国资本外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内资和外资采取的差别政策待遇所引起的,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20.
新增长经济学关于各种变量因素估计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实际经历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早已对这种快速增长寄予厚望.中国不处在热带地区,不属于内陆国,自然资源也不富裕,但是,中国是一个教育水平非常高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历过一段短时期的快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只是长期战乱后的经济恢复而已.直到1978年以后,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之后,持续的快速增长的时代才到来.经济开放带来经济增长的事实在跨国研究的发现中也得到了印证.但是,在中国,并非所有与GDP的高速增长相关的因素都很完美.比如,在法律规则的制度建设方面,中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然而,1978年后,经济政策的改变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而较高的全要素增长率和GDP的增长又反过来加速了资本的形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一个道理:经济开放政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