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土高原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治是陕西、甘肃等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障.然而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研究和探索黄土高原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及应对措施,使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实施和管理中有的放矢,不仅是促进土地整治工程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保证当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1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土地开发强度与模式、土地整治模式与功能、复垦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分区模拟、土地利用与覆盖信息提取及基于不同视角的土地信息多尺度动态监测;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开发模式与评估、土地整理区划、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材料与方法、景观与可持续土地生态恢复耦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处理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模式、农用地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及未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低碳转型、土地复垦理论与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综合整治以及土地信息监测的高精度与多尺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总体上遵循如下原则:一、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原则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西部地区国土地面积就数量而言,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的,如西北地区有500多万公顷的沙漠和1500万公顷的荒漠…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但各地级市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12个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内蒙古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3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结论]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平台,是城乡土地要素资源流动的新路径,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平衡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战略支撑。响水"两化"建设总体工程是一项实施城乡统筹的系统工程,而响水米产区土地整治工程是实施"两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两化"工程的基础和支撑着力打造。通过土地整治6大工程的实施,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最大限度的释放石板田的潜力,加快实现村屯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尝试建立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针对成都市山地平原交错的地貌类型特征,在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多规则组合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划为耕地坡改梯平整区、格田整理区、农田水利工程整治区、农村道路整治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5个适宜区域。研究结论:采用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土地是经济基础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土地的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因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一些土地遭到了破坏,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将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问题造成的土地损害,慢慢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实现资源和生态的平衡。土地复垦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的各个部门进行综合的整治。本文从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土地复垦工作中实现土地综合利用的方法,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土地整治作为一项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更是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方面。因此,农民满意度对于衡量土地整治的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研究区10个样本村进行实地调研,借助熵权TOPSIS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整治满意度和影响满意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1)研究区农户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农业收入占比较大,农户参与土地整治工程积极性较高,并且对于土地整治的效果较为关注;(2) 4个满意度指标的整体得分值较高,说明区域土地整治效果较好;(3)农户人均收入、原有田块整治度、原有道路完善度、原有灌溉完善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均有正向相关作用,平均坡度和到城镇最小距离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具有负向相关作用。想要提高土地整治工程满意度,需从田块本身研究出发,综合考虑田块完善度、道路条件、灌排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从而建设农户满意度更高的土地整治工程。[结论]要提高农户对工程建设的满意度,建议前期对项目区田块自身条件和区位条件、道路和灌排条件以及农户收入进行深入调查,尽可能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争取更多农户参与,建设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非农劳动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收益的高质量、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9.
细看“兴地睦边”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耕地保护和西部生态建设的重要时期,作为北回归线沿线唯一的绿洲,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的农耕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对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立意重大.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工程的开展是云南省土地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标志,对确保云南省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边境地区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和谐发展,增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维护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其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所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利用主体行为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现状进行了原因剖析,并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力机制出发,进一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思路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上地资源总价值理论,阐述农用地转用价格的内涵,认为农用土地转用价格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对农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进行补偿的农用土地价格。根据广西柳州市农用土地定级估价更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农用土地转用价格的评估方法,通过农用土地基准地价评估来确定农用土地直接使用价值的价格,又通过将农用土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价值和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的量化,估计农用土地非使用价值的价格。  相似文献   

12.
农地非农化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分析农地非农化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农地转用价格过低的原因,认为要充分考虑到农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选择价值以及产权意义上的价值,把农地的正外部效应充分内化,修正扭曲的农地资源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非农用地的数量.运用农地非农化土地一级市场的模型,认为存在农转非市场失灵,政府要在多目标决策的前提下进行干预,通过提高价格来降低农地市场供给曲线的弹性,从而起到控制农地非农化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界定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基础上,对农用地产能核算与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结果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技术路线和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步骤.同时,根据设计的技术路线和补偿步骤,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了构建完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改善目前耕地数量和质量分割计算的耕地保护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地征转用的价格增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农地征转用过程中的土地价格变化及其对农民利益的影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利用1990年以来的国家建设征地数据和农地产值、城市基准地价等数据,测算出1990—2003年间,农民集体在土地征收环节的贡献值约2.5万亿元;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损失更为严重。研究结论: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对农民利益损害严重,应推进征地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改革。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ArcGIS及ERDAS平台上应用SPOT5遥感影像,结合GPS实地样点测量,研究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数量的测算方法。研究方法:3S技术与典型样点实测相结合。研究结果: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面积占居民点面积的10.1%。研究结论:影像解译获取农村居民点面积及其内农地所占比重,实地抽样量测农村居民点内农地获取影像解译面积校正系数,测算农村居民点内农地准确值的方法,在东北农村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田高程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的平整精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中农田平整精度评价特别是坡式田块平整精度评价的解决方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野外实验相结合,方法研究与技术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设计了农田平整精度评价技术路线和田面平整度、田面坡度的算法,并开发了软件模块。研究结论:试验表明,运用农田平整精度评价系统,可在野外方便、快捷地对农田平整精度进行出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探讨农用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构建占补平衡换算体系.通过选取3246个地价样点,建立农用地定级指数与相应基准地价的数学模型,从而求出每个评价单元的基准地价,求得占补平衡的换算系数,由此建立耕地占补平衡体系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防止耕地占补平衡的表面化和短期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公平原则探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配置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研究结论: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拟通过村级留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指标最低交易价和税收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构建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在征地中的行为选择机制,为征地利益冲突的缓解提供规制策略。研究方法:博弈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表明,提高失地农民维权意识,降低失地农民维权成本,构建合理有效的违法征地行为处罚机制,能有效增加失地农民的征地收益,控制地方政府的违法征地冲动。研究结论:(1)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普及相关征地法律知识,提高失地农民组织化程度,畅通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能降低失地农民的维权成本;(2)完善现有土地督察制度,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惩的一体化惩罚体系,能加强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整体性约束。  相似文献   

20.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寻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级结果间的差异与联系.实现其成果的衔接研究方法:模糊综合指数评判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叠加分析法、转移矩阵分析、拟合分析。研究结果:(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等、级变化差异程度不同,同一评价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等较多高于耕地地力评价级;(2)平原区等与级结果的差异程度远大于丘陵区;(3)建立了不同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丘陵区衔接模型的线性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平原区。研究结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级结果间进行转换,实现了两者在同一指标区的相互衔接检验和不同指标区之间的统一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