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基于我国1990-2014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政府支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拐点出现之前,政府支出增加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当越过拐点之后,政府支出继续扩大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政府支出和金融发展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现阶段的金融发展依然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同时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显著增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趋于弱化,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存在抑制效应,这说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使其难以充分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而经济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支出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由金融发展、资本开放、汇率制度与产出增长组成的理论模型,选取世界上118个经济体1972-2016年的宏观数据,综合运用动态面板、面板门槛与面板I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主要结论为:第一,在汇率制度弹性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中,金融发展水平呈显著为正的调节效应;第二,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汇率制度弹性在资本项目开放度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的调节效应;第三,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对外贸易开放度在汇率制度弹性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为正的中介效应。借鉴历史发展经验,本文归纳出"先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再开放浮动汇率,最后加强资本开放"的汇改最优次序,为我国克服汇率制度改革难点、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维持经济基本面稳定增长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统一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在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出通过完善金融体系、缩小区域投资效率差异、推动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发挥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作用缩小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面板VAR方法检验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情况,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中部、西部和东北三个区域影响为正,在东部地区影响为负,且东北地区的边际效果最大;从贡献率上看,中部和东北地区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高速发展,但与其发展速度相背离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仅存在监管不全面等问题,还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模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信用,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使得货币政策效应的随机性和内生性增加,进而削弱政策实施的可控性和准确性。为此,本文就消除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良影响,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理论研究,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加大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难度;相较利率传导渠道,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冲击较大,并表现出不稳定性。针对研究结论,重点提出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金融发展为自变量,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同时引入投资和劳动力为控制变量,运用1990—2012年我国西部九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投资和劳动力也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涛  张腾 《青海金融》2016,(4):13-15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这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然后分析其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影响,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被削弱,而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将会增强;货币供给量与社会融资总量等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及相关性下降。最后,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对金融效率和制造业集聚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1997-2011年中国省际层 面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予以实证。研究发现:电子及通讯设 备制造业集聚受到金融系统多个层面运行效率的影响。除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及其滞后项对电 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外,存款投资转化率、增量资本产出率和证券市场融 资效率及其滞后项均对该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对当期电子及通讯设 备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但滞后两阶后,该影响效应则显著为正,表明近年来银行 资金运用效率提升,支持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的效果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10.
从金融发展角度来看,在金融资本供给给定时,实际利率水平和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能否将其转化为有效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至关重要。本文经验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资本动态效率出现显著下滑,前期过度投资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是"银行主导、生产者导向"型结构,且长期偏离最优金融结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呈现"金融深化过度"特征,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使得银行贷款与政府消费具有"逆经济周期性",由此呈现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我国股票市场滞后于经济发展,银行对私人贷款的市场化对股票市场造成"挤出效应"。且金融市场一定程度脱离实体经济,致使实际资本为逐利而流入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整理得到的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东部地区和农村金融规模大的地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减弱新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黎欢 《武汉金融》2014,(4):20-23
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在地方政府干预和银行自身改革两种力量的作用下,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影响,相较以往文献对金融发展、地方政府干预两个关键指标的刻画做出显著改进。研究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造成的"弱财政"背景下对地方银行信贷进行干预,会固化资本积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方面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集约型"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金融深化理论从开始提出至今已经30多年了,从金融深化理论到金融自由化理论到金融约束理论再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引入内生增长模型的计量研究,国外有很多文献已经研究了一个国家金融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中国1994年至2008年的宏观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选取两个金融深度指标,回归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的货币发行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滞后项的显著水平要高于同期项,说明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各级政府均希望释放金融活力刺激经济潜力,使得区域金融发展目标趋同;同时,为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央银行也致力于推动各级金融市场发展强化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精细化操作。在此背景下,从中央银行提升货币政策效力的视角出发,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之间的内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摒弃了静态意义上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单调对应的传统研究模式,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综合评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发展收敛性这一动态概念,重点从规模大小、作用时刻和持续时长三个方面,考察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发现:我国八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且从产出的角度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收敛速度较快的中部和西南地区,货币政策效力显著强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收敛速度最慢的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而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本文基于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8-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并不能确定,而金融创新通过促进金融发展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具有显著的时滞效应,且该效应呈东部、中西部递增趋势,表明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环境是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研究证实,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间趋势效应,即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为深入认识我国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明确省际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中金融因素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检验方法研究我国省际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的系数大于中部地区。我国大部分省份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名义利率没有完全自由化,实际利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没有显现。各省的自发经济增长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各省的经济基础、技术、制度、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有效性,通俗的来说,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国家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当今世界是银行金融创新的大舞台,探讨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寻找我国经济在21世纪的发展出路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浅析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64个国家1990—200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金融抑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存在显著负向效应,金融抑制程度越高,金融体制越不完善,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从金融抑制各分项来看,信贷控制、证券市场控制和资本账户控制对经济运行效率的负向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一个四自变量两层级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以2004年1月~2012年9月中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针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中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较为敏感,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敏感性更强;财政政策对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对经济发达地区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03~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不同指标度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并利用系统GMM估计分析法,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近期内信贷扩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银行发展主要通过推动资本积累来影响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