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而维持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运转的重要系统之一就是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对于发动机而言,最常见的故障莫过于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的异常,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异常会造成发动机过热,从而除了降低发动机功率外,还会增加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本文通过分析导致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的原因,同时找出了故障诊断以及排除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高,对冷却系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冷却系统的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正常及可靠的工作,而不引起发动机过冷及过热现象。目前,本公司冷却系统匹配设计,包含空气流通系统及冷却液循环系统,并包括关键的零部件包括散热器、风扇及膨胀水箱。  相似文献   

3.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俗称防冻液,以下简称冷却液)主要用途是带走发动机燃烧作功时产生的巨大热量,降低发动机部件的表面温度,并且在寒冷的冬季仍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不结冰,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行。本次抽查了北京、天津、辽宁、江苏、上海和广东等6个省、直辖市29家企业的30种产品,合格13种,抽样合格率为43.3%。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防冻液)是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循环传热介质,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机动车发动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具有较低的冰点和较高的沸点,还应具有较好的金属防腐性、防气蚀性、防结垢性,以及对环境污染小或不污染环境,旦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企业标准化》2007,(1):55-57
发动机的性能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值严冬,发动机冷却液产品倍受考验,其质量问题不容轻视。近期,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动机结构的改进和材料技术的进步,现代汽车发动机与旧式发动机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发动机的运行温度高,正常的工作温度上限值一般都超过100℃。以国产轿车为例,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是:上海桑塔纳90℃~105℃、一汽捷达85℃~115℃、富康90℃~118℃。如果全部注水,当发动机温度达到100℃时水就会沸腾,俗称“开锅”。另外,水还具有腐蚀性,会产生水垢并影响冷却效果。因此,通常会采用一种特殊的冷却介质——冷却液(防冻液)。  相似文献   

7.
发布时间:2013年3月15日抽查范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2家企业生产的92批次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产品。抽查依据:本次抽查依据NB/SH/T0521-2010《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发动机冷却液》、JT225-1996《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安全使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及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对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产品的冰点、沸点、pH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冷却液俗称“防冻液”或“不冻液”,是汽车发动机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散热介质,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有人以为防冻液是专门为寒冷地区的车辆使用的,这是一种误解。现在市面上的防冻液主要成份是乙二醇,它具有沸点高、冰点低的特点。防冻液内还含有添加剂以防止乙二醇氧化(会形成腐蚀性极强的副产品),防止腐蚀,防止产生泡沫等。冷却液的作用防冻用乙二醇配制的冷却液最低可在-70℃环境下使用。市场上销售的冷却液,乙二醇浓度一般保持在33~50%之间,也就是冰点在-20℃~-45℃之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防沸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针对于发动机冷却液经常出现的非正常热现象进行说明和分析,认为这样一种现场的出现除了冷却液本身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外,主要还是因为车辆的冷却系统当中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正是因为这样,就需要对发动机冷却液的生产厂家以及用户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的处理这样一种状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某MPV品牌车型增加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并以此构建CFD虚拟风洞仿真模型。CFD仿真实验中,以NEDC工况下的车速和进气格栅的角度作为基本变量,以散热器入口的质量流率作为监控对象,得到各工况下格栅角度对散热器进风量的影响。通过对发动机进行热平衡实验,得到发动机冷却液带走热量与发动机转速和扭矩的线性关系式。在NEDC工况实车试验下,通过OBD采集发动机内置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得到不同车速下发动机的转速和扭矩,以此转速和扭矩计算的需求散热量与仿真得到的散热器散热量进行匹配,并以冷却液温度作为监控对象,得到不同车速下格栅角度的调整方案。最后以NEDC循环工况进行油耗验证,相对于原车型,油耗综合降低了5.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