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全面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问题会更加复杂,救助需求、救助方式也将趋于多样化.本文主要对农村中特殊困难低保户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及致贫原因来对农村特殊困难人员进行分类,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不同标准合理制定相应的救助政策,使农村中的特困人员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描述的是一种由于制度缺失而导致的社会现象。贫困现象作为其中一种,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国目前农村贫困现象非常严重,成因也很复杂。政府一直是消除农村贫困的唯一主体。身处国家体制外的NGO(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对于缓解和消灭农村贫困现象、提高农村贫困救助的效率、实现农村贫困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铁明太 《企业家天地》2010,(12):103-104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保障,对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群体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并对我国新型农村贫困群体救助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救助制度:解构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保障,对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我国现行的城市贫困群体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并对我国新型城市贫困群体救助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各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普遍采用“补差式救助”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但由于存在隐含税率,可能会诱引劳动力供给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对中外低保制度中的隐含税率进行详细解读,并加以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刻理解社会救助的作用机理,为制度改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领导重视是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根本保证.我国农村特困人口应列为农村低保对象.农村应与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救助政策.建立国家《社会救助法》(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势在必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是新时期我国农村两项重要的社会救助政策,如何实现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是目前制约两项制度顺利实施的一大难题。对重庆市贫困地区的调研表明,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存在偏差,贫困对象分类不够明确,扶持措施缺乏针对性;“福利依赖”和“贫困陷阱”现象突出,受助人口退出难;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与联动,扶贫资源供给分散。应基于贫困对象识别机制、贫困对象分类救助机制、贫困对象自身“造血”机制、动态考核与退出机制和部门联动与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系统,对贫困对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目标,提高两项制度的运行效率,维护制度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目标是克服现实中的贫困问题,而完善农村低保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包括直接的财政责任、管理责任和实施责任。其中政府确立全面建立农村低保理念是基础,提高资金投入比例是关键,健全实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经与“因灾致贫”一起构成我国当今农村居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迫切要求,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向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救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农村社会救助是维护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权利、享有公正国民待遇的保证。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是否有效和完善,需要借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农村社会救助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需遵循科学性、可比性与差异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原则,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社会救助金的发放过程以及救助实施效果三个环节进行社会救助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力求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促成社会公正与社会融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并给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因此要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并扩大覆盖面;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陷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缺陷,我国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转移出去。为此,应加大改革力度,实现制度创新,从制度安排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外农村低保制度经验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外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演变,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瞄准的准确率不高是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一大诟病。社会救助对贫困的瞄准机制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各地作了多种尝试和探索。统筹低保标准与覆盖面关系、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将低保对象认定工作外包或委托给社会力量、对低保对象进行能力建设等是破解瞄准的准确率不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州市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群体分割等制度碎片化问题,降低了制度实施的效率和效果,不利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必须整合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筹资、补偿和管理体制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起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综合社会救助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地区智障流浪人员的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盲点.对该群体的救助应当根据其游离于户籍管理之外、智力低下、无法独立生活等特点,在救助模式、救助期限、法规体例等方面设计出一套适用性强、与现阶段社会救助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从而实现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智障流浪人员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保障对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试行农民退休金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导致社会救助资金增量约束增大,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失业和陷入贫困的风险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增加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绝对贫困减轻,但支出型贫困凸显,社会救助体系亟待转型升级;社会救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较高,但存在投入结构不平衡以及救助人口增长效应递减等问题;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与低保捆绑,造成救助项目叠加和福利依赖等问题。要坚持救助前移的政策取向,增强社会救助的风险预防功能;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服务,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快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方式创新;完善救助对象认定和需求评估体系,增强救助精准性;理顺社会救助事权与财政支出关系,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建立以救助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甚多,主要是忽视贫困群体基本平等法律权利和不合理的农村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以及大量存在的违法收入、灰色收入等。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公平合理,其底线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基本职能是平衡各阶层的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对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贫困人口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政策出台,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农村社会救助范围小、救助水平低、救助资金不足以及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