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土地整治是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实现区域耕地增加、粮食产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等目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以济南先行区为例,通过分析测算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等,研究区域内新增耕地潜力及分布,为先行区自行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方向,助力先行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省土地整治现场会上了解到,通过近10年的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我省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全省绝大部分项目实施区建设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稳产农田地,新增粮食产能相当于6.3万多亩耕地的产出,有力地保障了我省的粮食安全,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村庄压煤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优化体系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推动村庄压煤区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协调利用,促进开采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方法]文章论述了压煤区土地整治转型中的转型方向、整治内容和整合技术,并以泽州县4个压煤村为综合示范区进行实证。[结果]基于"地—矿"资源协调利用优化路径及其驱动下集成的压煤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应用于实践,结果表明整治后示范区耕地面积增长17.79%,粮食产能增长率33.33%,耕地质量提高等级1个等级,平均地块面积变化率为261.5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积增长13.72%,田间路网密度增加量12.88m/hm~2,煤炭压覆面积干扰度减少3.12%,煤炭可采量提升率4.56%,机耕面积增长率为17.79%,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统筹城镇建设用地率71.97%,农地地均年收入变化率33.33%,集约用地面积增长3.9%,工矿废弃地面积减少100%,复垦后土地再利用率100%,生态用地面积增长率6.345%,植被覆盖提高率3.8%,风景休闲用地面积提升0.007%。[结论]在压煤区"地—矿"资源利用冲突逐渐加剧的背景下,协调"地—矿"资源利用关键在于田块修筑、压煤村居民点整理、工矿废弃建设地复垦、资源循环再利用及生态修复等项目联动实施,而基于以上内容的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体系优化,能够为压煤区"地—矿"资源协调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对华南山地丘陵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以连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连州市耕地整治、其它宜耕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36680.73公顷,其中耕地整治规模有32722.08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规模有2550.87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规模有412.91公顷,土地复垦规模有283.69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有641.95公顷。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总量有3018.33公顷,耕地整治可补充耕地261.41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2215.20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52.56公顷,土地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64.45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面积424.71公顷。通过整治可大大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充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尤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劳动和资本的配置安排。土地整治工作对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土地、劳动、资本等三大基本生产要素的调整、优化与投入,对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作用明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供给侧改革重点,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差别化行业调控政策,实现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规模化经营、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优化以及劳动力资源在供给侧领域的优化与调整。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举措包括:加强土地资源及区域经济调查与评价、科学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与实施、开展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9.
杨玲 《中国土地》2005,(2):35-37
耕地资源生态利用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合理地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以保障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土地资源,防止环境恶化;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坚持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原则,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经营,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怀头他拉镇投入资金7340.81万元,共实施了三期土地整治项目,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近3万亩,新增耕地2.5万亩,耕地质量利用等别达到13等。整合各部门资金怀头他拉镇土地整治项目积极争取并整合了多部门的资金。如国土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平整、田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达到在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可开发利用程度的目的,促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土地整治工作,提高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2010年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以及其耕地与粮食状况统计,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对耕地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顺昌县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面积为15473.89hm~2,大于折合后现有标准耕地面积10916.12hm~2,存在5119.06hm~2标准耕地缺口。表明顺昌县在2010—2020年期间耕地数量不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预测以耕地质量为指标基础是科学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预测方法简便,更贴切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家或用地单位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研究结论:耕地保护补偿实质是向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耕地发展权权力的价值。在满足区域自身粮食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以耕地发展权价值为载体,应建立集粮食安全补偿、区域性差别补偿以及因建设占用耕地等补偿为一体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文章分析了我国土地承载力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区域耕地承载力评价观,建立我国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为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的现状,提出在北京市这种特殊人地矛盾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重点和解决方法.研究结论:北京市的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重点是保持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耕地可以纳入城市系统,成为北京市的绿色隔离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土地整治作为一项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更是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方面。因此,农民满意度对于衡量土地整治的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研究区10个样本村进行实地调研,借助熵权TOPSIS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整治满意度和影响满意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1)研究区农户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农业收入占比较大,农户参与土地整治工程积极性较高,并且对于土地整治的效果较为关注;(2) 4个满意度指标的整体得分值较高,说明区域土地整治效果较好;(3)农户人均收入、原有田块整治度、原有道路完善度、原有灌溉完善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均有正向相关作用,平均坡度和到城镇最小距离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具有负向相关作用。想要提高土地整治工程满意度,需从田块本身研究出发,综合考虑田块完善度、道路条件、灌排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从而建设农户满意度更高的土地整治工程。[结论]要提高农户对工程建设的满意度,建议前期对项目区田块自身条件和区位条件、道路和灌排条件以及农户收入进行深入调查,尽可能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争取更多农户参与,建设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非农劳动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收益的高质量、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8.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讨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和措施。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研究结果:耕地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农用地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结论:现阶段应多管齐下,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要高度重视土地污染问题,转变传统粮食供给观念,而且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力度,改变强调数量为主的占补平衡观念,代以新补耕地数量、产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数量、产量的双向衡量标准,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土地整治项目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本文以宝鸡市陇县河北镇兰家堡村荒草地整治项目为例,对工程实施前、实施后耕作层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平整工程对耕作层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工程,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耕作层土壤pH值较工程实施前降低了3.81%。整个土壤耕作层0~30cm土层深度范围内黏粒含量较整治前提高了36.34%,0~30cm土层深度范围内砂粒含量较整治前降低了5.87%。工程实施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全氮含量较工程实施前提高了51.16%,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在工程实施后分别较之前提高了53.0%和22.97%,有机质含量较之前高出47.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