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本文基于多元函数模型建立居民储蓄率与工资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中国银行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到底我国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如何?本文采用居民一年期储蓄增加额、年均收入水平、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数据,对传统货币需求模型进行调整,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储蓄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时差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储蓄与利率之间的滞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名义利率对储蓄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滞后一期效应,但实际利率对储蓄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78-2011年的储蓄、GDP和利率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利率和储蓄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GDP和利率对于储蓄规模的增长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GDP的影响更为显著.对此,政府应该重视这两个影响因素,切实用好宏观调控的手段,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高的利率市场化导致我国现行的储蓄国债固定化利率定价机制的弊端不断凸显,造成国债吸引力下降,为此首先对利率市场化同储蓄国债关系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市场化的利率给储蓄国债带来负面影响予以剖析,进而借助于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利率与储蓄国债发行利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在我国储蓄国债定价机制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5.
居民高储蓄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高储蓄现象既是我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动因,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效率损失。本文使用计量方法对1989—2003年中国居民储蓄函数进行了估计,在经过对回归模型自相关、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和校正之后,得出的最终回归模型中包含国民收入和名义利率变量,它们的参数和经济理论是相互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一、储蓄和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 析,试图检验利率与储蓄之间的简单正 向关系。弗莱(Fry,1978) 做的实证分析 表明,在亚洲一些国家,实际利率对储 蓄有显著影响,而乔万尼尼(Giovannini, 1983,1985) 对另一些亚洲国家的实证 考察结果不能得出与弗莱相同的结果, 考虑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观 点可能适应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国家。 我国经济界对此问题的实证结果 也不尽相同。在徐燕(1992) 的实证研究 中,发现1978-1987年我国居民储蓄利 率对实际利率变动敏感,实际利率变化 会导致储蓄额同方向变化。也有一些研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随着我国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商业银行都出现了资金紧缺的情况,纷纷展开了拉存款大战,研究储蓄存款的波动规律,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也就成为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储蓄存款利率是影响居民储蓄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利率的波动,会对城乡居民的储蓄意愿产生影响,加之近年来央行频繁使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利率调整对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有多大,如何预测调控结果,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利率影响的变动规律,本文将以"利率效应"为入手点,提供一种分析、预测利率水平变动对居民储蓄影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西2008至2012年的储蓄国债发售、银行代客理财资金和储蓄存款规模这三大主要金融投资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与主要金融产品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储蓄国债与其他主要金融产品存在互动影响关系,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能够传导至储蓄国债的发售.此外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储蓄国债和其他金融产品销售具有阶段性同步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晖 《中国金融》1999,(12):32-32,34
储蓄作为居民与金融机构间的一种信用形式,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在国家宏观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储蓄行为的产生是储蓄心理活动的结果,储蓄心理是人们储蓄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包括在储蓄活动中产生的储蓄需要、储蓄动机、储蓄决策、储蓄行为等。研究储蓄动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储蓄行为,通过对储蓄动机和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掌握人们的储蓄心态和行为规律,搞好储蓄服务工作,为金融机构和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改善储蓄营运提供一条新思路。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独立决策的有目的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加速经济增长,央行自1996年起先后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额并没有明显下降,相反却连年上升。本文分析了利率对国内股市和储蓄资金流向的影响,剖析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和储蓄资金量的关系,提出了储蓄资金如何进入资本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成  王焱 《金融论坛》2007,12(7):26-32
从资产需求理论出发的理论分析、对我国现实情况进行的剖析,以及利用2001~2007年3月的最新数据对居民储蓄与股票市场之间联动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深化,我国居民的储蓄偏好和证券投资倾向正逐步发生变化;我国股市交易与居民储蓄存在联动效应,居民主动投资股票市场的积极性在增强,但两者之间的影响幅度还相对较小,这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弹性、股票市场的高风险特征以及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波幅较大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从资产需求理论出发的理论分析、对我国现实情况进行的剖析,以及利用2001~2007年3月的最新数据对居民储蓄与股票市场之间联动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深化,我国居民的储蓄偏好和证券投资倾向正逐步发生变化;我国股市交易与居民储蓄存在联动效应,居民主动投资股票市场的积极性在增强,但两者之间的影响幅度还相对较小,这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弹性、股票市场的高风险特征以及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波幅较大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储蓄国债定价机制的相关研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指出储蓄国债价格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选取2016-2020储蓄国债销售及相关时期月度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储蓄国债利率定价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接影响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国债利率;基本面显著负向影响国债利率;政策面对三年期利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对五年期利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资金面显著正向影响国债利率。提出建立灵活公开的储蓄国债额度集中管理机制、预判投资者预期、接轨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构建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动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蓄动机是影响居民消费与储蓄比例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储蓄活动从来就不是一种无意识的机械行为,人们为什么储蓄,储蓄多少,选择什么储蓄,这些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复杂心理思维活动。从宏观看,储蓄的不同目的会导致未来对储蓄的不同支配,而不同支配又会给宏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换言之,储蓄动机对宏观经济同时具有总量效应与结构效应,在现今中国仍以扩大内需为方针的经济形势下,把握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对于调节宏观经济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居民理财需求显著上升,但市场上趋同的储蓄产品和储蓄利率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理财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开发提出了挑战。商业银行开发和设计出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理财产品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居民、企业、银行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我们认为,实际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居民部门的储蓄和消费、企业部门的投资、银行部门的吸存放贷,作用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实际存款利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取决于实际储蓄存款对实际存款净利率的弹性:富有弹性则稳态利率与产出同向变动、存款利率有效上限的取消可能使产出总体上升;缺乏弹性则稳态利率与产出反向变动,存款利率有效上限的取消可能使产出总体下降。实际存款利率市场化导致的产出波动可能具有滞后性和起伏性。实际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可能会使产出上升。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储蓄利率弹性低,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决策与国家利率政策相关性不大.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实行管制性利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惯,也是造成利率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活动影响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的城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对了解和掌握城市居民储蓄动机和预期消费走势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占全国人口71%以上的农村居民(指县级政府驻地镇和工矿区以下的乡、镇居民,下同),储蓄问卷调查却一直是一个空白。为此,我市在开展城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国债的本质是政府为筹集资金,以自身信用作为背书,向社会公众发放的一种债券,储蓄国债是一种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它仅面向个人投资者、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 ,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近年来我国储蓄国债销售状况不景气,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化储蓄国债定价机制,来提高国债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选取利率市场中重要利率指标,通过PLS分析尝试建立解释模型,为储蓄国债定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将流动性约束条件纳入Dynan(1993)模型对其进行扩展,构建出包含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实际利率变量的新预防性储蓄模型。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更能体现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特征;在不确定性存在条件下,新引入的流动性约束变量会对面临流动性约束不同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甚至不同方向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随居民面临流动性约束的不同而变化。同时发现转轨时期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是抑制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加大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