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西部开发中耕地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部耕地资源现状分析,指出了西部开发中耕地保护的紧迫性,阐述了耕地保护在大开发中的意义。分析了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提出了西部耕地保护中应协调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肯定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中,耕地占补平制度重要意义,提出了在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结合各自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建立补充耕地工程质量指标体系;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白城市把保护耕地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策,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把农用地转用关口,举全民之力,开发整理土地,增加耕地面积,连续6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达74.19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9万公顷,保护率达86.14%。  相似文献   

4.
开发非耕地治穷奔小康──遵义地区开发“四荒”地的调查贵州省遵义地委农工部胡之华遵义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北段,属中亚热带湿润高原山区,山地起伏差异大,地形地貌复杂,但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全区非耕地面积3288.21万亩,占总面积的71.28%,待...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整理专家系统的试探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土地开发整理专家系统的结构,对知识获取过程和推理机推是的实现进行了阐述,并以湖北秭归县为例,对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家系统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全国及兵团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态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我国国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持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都为我们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部门和同志提出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评述山西省坡耕地资源面积,类型及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坡耕地粮食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层浅薄等,并提出对坡耕地进行开发改造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在耕地,关键在于耕地质量。目前新增耕地主要源于土地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等,这些新增耕地需要对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了解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特征,这对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南方典型丘陵区域——江西省宜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了解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结果](1)Moran′s I值结果表明宜春市2014年新增耕地利用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而耕地自然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弱。(2)景观破碎度指数结果表明优、高等别的新增耕地质量破碎度大于中、低等别的; 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多样性指数比较大; 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优势度指数比较小,与多样性指数结果相呼应;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比较均匀。(3)质心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格局整体上是向西南方向变化。[结论]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不高; 新增耕地的利用水平差异性较小,自然本底状况差异较大;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类型多,各质量等别类型耕地均有增加,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等地的新增耕地相对低等地而言更破碎化; 新增耕地的开发格局向着西南方向移动; 该研究为南方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水平较低的现实,认为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就制约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几大制约因素,提出了切实保护现有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开发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整治水土流失、开垦宜农荒地、发展生态农业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河北省耕地资源现状以及耕地资源面临的形势: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新开垦的耕地质量低;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结构组成、类型分布;在衡量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潜力分区域做了初步探讨;预计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耕地将在0.78bm^2左右;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应注意因地制宜、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市区也不断向周边农村扩展。城市变大了,农村变小了,近郊农村的耕地越来越多地被开发成各类园区,昔日的郊外农村,如今已高楼林立,马路交织,逐渐被城市所包容。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石门县是个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庄园的山区县,其耕地资源十分匮乏。近年来,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全县可供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 684.77hm2、82 011.87h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胜生 《中国农史》1994,13(2):19-31
耕地结构研究是我国农史界的空白领域,本文是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首先它对明清载籍耕地类型做了探讨,统计分析了湘鄂赣地区150多具的水旱耕地结构,其次它对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做了阐述,指出其耕地结构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梯度分布,而自然条件制约是这种梯度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且土寺开发程度赵深刻,自然制约也越清晰;最后它探讨了耕地结构与商品大米输出的关系,认为水田比重是影响湘鄂赣地区明  相似文献   

15.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严格保护耕地的法定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践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清查,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加强对补充耕地的严格审查,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农村经济多元化和经营行多样化选择条件下,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粮食生产成为效益最低的产业,直接导致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工业三废污染,长期的掠夺式经营,造成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文章提出了要坚持耕地质量和数量的总量平衡,重视和保护耕地要有新的视角等4项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正确引导消费,依法管理和保护耕地,积极开垦和复垦耕资源,开展适当的耕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水平,大力国中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实现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及限制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 (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 (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 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9.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1996~2003年全国净减耕地数量为670.4万hm^2,年均净减少95.77万hm^2。为此,应探讨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确定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改善目标以及耕地生态建设目标;并对不同时期的目标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各地方、各层次主体的实际行动目标。通过重建耕地价格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是耕地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为此,要特殊保护一级基本农田,要改进基本农田损失补偿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保护的技术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求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的本质,为我国耕地保护立法提供妥适的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改革我国现行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立法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法理上,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其实质是对耕地开发权的管制。从财产权“准征收”角度审视,着眼于“对象识别基准”“结果识别基准”和“综合识别基准”,考量平等、比例等原则,积极回应当下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应承认我国现行的耕地开发权管制构成对耕地开发权的“准征收”。研究结论: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的建设,应在构建耕地开发权“准征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系统性展开,这是提升其规范性、体系性,实现我国土地法学从传统政策性研究范式向现代规范性研究范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我国耕地保护立法应以此为导向展开相应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表达,如此方可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进而助推粮食安全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