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梳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基金行业为何普遍存在业绩与费率的背离。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基金投资者无法有效地识别基金业绩与费率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离均衡模型。该模型证明最优的基金费率设定策略是,能力强的基金应当降低营销费以吸引理性投资者,能力弱的基金应当加大营销开支以吸引非理性投资者。  相似文献   

2.
私募基金是一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私募基金的高收益使其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另一方面,它的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的利益频频受到侵害。文章利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剖析了私募基金中管理者与政府监管人之间、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之间、投资者与托管人之间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道德风险的产生机理,最后就如何防范私募基金道德风险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费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费率结构单一,不利于激励基金公司朝着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运作的问题,提出将费率划分为固定的和与业绩挂钩的两部分。同时,为了防止基金公司为获取更高的绩效管理费而吸收过度的积极风险,在费率设计的过程国引入了风险预算,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风险预算的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费率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基金费率的决定模型,根据模型阐述了在(1)信息完全对称、(2)信息不完全对称、 (3)存在不成熟的投资者、 (4)存在基金以往业绩的噪声信息四种情况下基金费率与基金特性的关系.证明基金费率不能够充分反映基金的特性,四种情况下好基金的费率均不高于坏基金的费率.  相似文献   

5.
费率结构和水平是开放式基金投资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文章对我国和美国的各类开放式基金的费率结构及水平从效率、风险收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分析两国开放式基金费率结构和水平差异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基金市场发展、持有人结构调整等因素提出了开放式基金费率优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爱玲 《时代经贸》2010,(4):200-201
本文建立了基金费率的决定模型,根据模型阐述了在(1)信息完全对称、(2)信患不完全对称、(3)存在不成熟的投资者、(4)存在基金以往业绩的噪声信息四种情况下基金费率与基金特性的关系。证明基金费率不能够充分反映基金的特性,四种情况下好基金的费率均不高于坏基金的费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M2指数测度法对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绩效进行研究.M2指数测度法综合考虑了基金的风险与收益,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M2值排名能为投资者选择基金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系统风险无法消除,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收益波动与市场波动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对市场波动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业绩的差别,基金的绩效差别反映的主要是基金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2010,(1):124-126
<正>2009年伴随着复苏的曙光离去,2010年在复苏之路上又将如何前进?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布局基金市场成为众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伴随着2010年到来的步伐,如何为新的一年布局基金市场成为众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符合2010年主题的基金投资品种,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9.
M^2测度法综合考虑了基金的风险与收益。各基金的M^2值排名能为投资者选择基金提供参考。在对我国市场上的开放式基金进行测算后可得到各自的M^2值。由此可得出关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一些结论:我国开放式基金收益波动与市场波动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开放式基金整体上能反映市场情况;各类型基金表现出了各自特点,大部分股票基金体现了高风险、高收益,债券基金则体现了低风险、低收益,而混合基金的风险、收益状况介于两者之间;我国市场上债券基金的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0.
对于开放式基金来说 ,由于其不同于封闭式基金那样可以上市挂牌交易 ,必须利用银行等网点对自身开发设计的特定潜在客户进行营销活动 ,因此费率结构的设计对于基金产品能否成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从国外开放式基金前端销售占有的重要地位来看 ,费率结构设计是整个基金产品开发设计的核心之一。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 ,开始奉行相对理性的投资理念 ,重视基金的预期分红收益与当期的费用成本。在预期分红收益难以确定的情况下 ,基金的费用就成为影响投资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同时 ,开放式基金具有按照净值赎回的开放性特性 ,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当前市场上"封转开"的呼声热潮,封闭式基金再次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然而近来我国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使得广大投资者对各个基金的业绩产生疑惑,有鉴于此,本文选取2006年前三季度的基金报表原始数据,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24只封闭基金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基金业绩的三个主因子,即价值因子,收益因子和风险因子,并对各只基金进行了因子排名,得出折价率对基金业绩影响并不明显,并且基本价值分析与"收益-风险"分析一样,对基金投资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喆 《经济师》2005,(7):232-234
开放式基金相对封闭式基金,其最大的不同点之一是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流动性需求随时赎回自己的投资,流动性风险成为基金需要重点管理的问题,因此,要求基金管理人具有更高的投资管理水平,采用灵活的费率结构是开放式基金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营销手段,相比与开放式基金,按照固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封闭式基金则具有其明显的缺陷性。文章对两者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开放式基金目前采用以固定费率制为核心的基金运作制度。文章通过对国内基金管理公司2006年~2008年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封转开、大量分红、拆分和复制等持续营销手段,加速扩张了基金规模,但减少了基金净值,造成了投资者利益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需建立一套以浮动费率为核心的基金运作制度,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秉行投资者利益导向型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基金的绩效评价是基金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对选股和选时能力的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T—M、H—M和C—L模型是评价选时和选股能力的三个经典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得到T—M—FF3模型,通过选取6年中14只开放式基金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模型设定予以改进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开放式基金具有较强选股能力但选时能力不显著,说明我国基金管理行业的专业水平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建议从通过完善市场制度以及加强基金业人才培养两方面加强基金行业的建设,以增强基金的择时能力。  相似文献   

15.
《时代经贸》2010,(4):70-7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期。2009年下半年,央行召集相关部委召开会议并成立REITS试点协调小组,其成员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11个部委。2010年二月初,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房地产信托受益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面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相似文献   

16.
蒋宇  张松涛 《经济论坛》2003,(4):42-43,51
所谓私募基金实际上是一种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与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而进行的。在国际上私募基金不仅是很普遍的东西,而且是市场上的绝对主力,历史上击溃英镑固定汇率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都是私募基金的杰作。在我国,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已经大量存在。根据业内人士估计,私募基金大概始于1993年,而且完全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的产物。去年,据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夏斌主持进行的中国私募基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私募基金的规模已远远超过3000亿元至…  相似文献   

17.
中国A股的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否降低市场波动这一问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论,本文使用了2010—2015年的A股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持股的数据,分析了机构投资者中的基金持股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由于止损机制的存在,我国市场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只能承受有限的噪音投资者风险。整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持股能够降低市场的波动性,对于波动率较高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价格波动水平成正向关系;对于波动率较低的股票,基金持股比例与价格波动水平则成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投资基金时会考虑基金的风险收益等各种指标,基金管理人的选股与择时能力是基金超额收益的源泉,本文试图对我国价值型与成长型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与择时能力模型进行评价,从而为投资者的基金投资提供一定参考.只有基金管理人选择适当的证券和适当的时机进行投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基金自身的业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利用Jensen Index、Sharpe Ratio、市场择时能力等三个指标,研究了我国封闭式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本质上是考查我国市场基金历史业绩对未来业绩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揭示作用,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种适用于我国基金市场的简便、易行的投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金拆分是在保持投资者资产总值不变前提下,通过降低基金单位净值来实现"净值归一"。拆分过程中尽管理论上基金业绩及投资者利益保持不变,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引起投资者大量申购,导致基金规模急剧扩大。对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大量申购拆分后的基金是因为名义价格幻觉产生的低净值偏好;管理者迎合并利用投资者这一价格幻觉来增加资金净流入。进一步研究表明,基金拆分后规模扩大是由于吸引了大量新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申购而造成的;长期来看,进行拆分的基金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基金拆分是理性的管理者迎合并利用投资者非理性偏好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本文所揭示的因市场参与者理性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隐性侵害问题值得监管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