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经营稳健性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间我国20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期限错配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性质不同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将影响程度进行分样本比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期限错配影响银行稳健性的传导渠道,发现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样本分类比较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对贡献为10.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22.6%,说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强,因而流动性风险对其稳健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存贷期限错配的现象,错配问题会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稳定经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波动程度加大、波动频率增加,又加上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程度和发展趋势,并运用久期模型验证存贷期限错配将加剧银行的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3.
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存在顺周期性与传染性,有必要从宏观审慎视角分析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通过测算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资产占比很大的15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得出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是2013年"钱荒"事件发生的重要导因的结论。采用适当的变量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能够识别存贷款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因此,应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外部控制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控制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在金融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也承担着流动性结构不稳定等风险。在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研究银行流动性问题非常必要。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聚焦于银行流动性错配这一研究新领域,从相关概念、衡量方法、风险传染、总结展望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对当前银行流动性错配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银行优化自身经营行为、政府防范化解银行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流动性是银行合理配置资产和应对债务到期的能力,是银行持续经营的关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将流动性风险分为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CBRC)认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却无法获得或以合理成本取得充足资金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某些假定小概率极端不利事件的存在测算商业银行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作出适当评价和建议。压力测试本质是预测极端风险信息的工具,流动性压力测试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风险预警,使银行及时意识到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做到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我国新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梳理分析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风 险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通过H-P滤波流动性缺口分析方法对其 期限错配下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存在一定的流动性 风险。随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外部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下流动性 风险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同业拆借利率、不良贷款以及存款准备金 率等因素都会对流动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在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经济大幅波动时期,流动性风险始终是金融市场关注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宏观流动性较充裕,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可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分析,研究极端市场情况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轻度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降低的幅度并不大。若经济不断恶化,市场环境处于严重压力情景时,银行流动性水平将急骤下降,银行将面临巨大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以及时评人士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基本达成共识。本文从流动性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度量,同时衡量了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体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系统相对流动性剩余的概率分布来度量流动性风险,以及基于绝对流动性剩余的方差贡献度来衡量银行系统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并对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性风险视角来看,部分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贡献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黄小军 《金融博览》2014,(13):30-31
传统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叠加导致了“系统流动性风险”传统的商业银行不仅由于期限错配使得自身非常脆弱,它们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密切关联也产生了极具市场传染力的系统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5-2021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MS-VAR探究了不同违约风险环境下融资流动性与债券资产流动性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其资产流动性与货币市场的融资流动性存在互为正反馈的流动性螺旋。此外,两类流动性间的互动特征存在非对称性和异质性,在风险时期,融资流动性与利率债资产流动性互动特征比较明显,而在平稳时期,融资流动性与信用债资产流动性互动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金融行业素来以监管严格著称,也是首批实施巴塞尔协议监管的国家,于2015年正式启用流动性覆盖率(LCR)标准。通过对澳大利亚LCR的分析发现,LCR标准实施将对银行业管理方式提出新的挑战,需要银行加大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表内外各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并提前筹划,适时调整各项配套管理工具,同时,加大长期资金筹措,增强客户黏性,适度发展同业业务,合理控制表外业务。  相似文献   

13.
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传统金融理论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对以货币作为经营对象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文章以电子货币发展为视角,尝试性地引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旨在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及机构投资者规模的壮大,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日益剧增,大宗交易制度是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的制度性创新。由于大宗交易的数量较大,其交易价格有别于正常交易规模的价格。本文利用沪深交易所的大宗交易数据实证探讨大宗交易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宗交易价格低于当日收盘价格,呈现流动性折价现象,折价率达到1.27%:研究还发现,折价水平还受交易数量、正常交易时间段股票流动性水平、市场流动性水平及股价波幅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般均衡下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乃幸  杨朝军 《投资研究》2011,(11):124-132
本文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了考虑投资者多样化程度,投机交易者比例以及宏观货币政策稳定性三因素的两期交易模型,得到了金融市场受到流动性冲击后可能出现的三种均衡状态。当流动性冲击加大时,市场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找到合理的出清价格而出现大幅下跌从而引发流动性黑洞事件。研究表明:投资者越是多样化、投机交易者比例越小、宏观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越小,市场出现极端流动性黑洞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model-free indicator of liquidity, the so-called LIX index. The computation of the LIX index combines the conic finance theory, which recognizes the two-price economy and is built upon the concept of indices of acceptability of Cherny and Madan (2010), with the option payoff spanning formula of Breeden and Litzenberger (1978). Matching the conic finance bid and ask prices of the stock with those observed in the market allows us to derive a model-free and unit-less indicator of spot liquidity. Just as the VIX and the SKEW index quantify the volatility and the tail risk perceived by today’s investors, the resulting LIX index measures, in a similar market-implied fashion, the liquidity risk.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popular mean-reverting processes applied to model-free liquidity time series indicates that spot liquidity tends to dry up during distress periods whereas a global drying-up of liquidity could not be detected during turmoil periods in the option market.  相似文献   

17.
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结合2007年夏秋爆发的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从实践角度,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及其监管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着重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显现的问题。同时结合国际良好做法,对加强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要切实高度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二是要及时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指引并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控;三是要加强国际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跟踪研究;四是要加强各方协作,营造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辨析:一个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分为自愿性(预防性)流动资产和非自愿性流动资产两部分.通过建立银行预防性流动资产需求模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汇率波动率、存款波动率和银行存款增加是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银行的自愿性流动资产过剩和非自愿性流动性过剩并存,银行大量的流动性资产部分是为了规避融资成本、汇率风险和存款波动等风险而持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分为自愿性(预防性)流动资产和非自愿性流动资产两部分。通过建立银行预防性流动资产需求模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汇率波动率、存款波动率和银行存款增加是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银行的自愿性流动资产过剩和非自愿性流动性过剩并存,银行大量的流动性资产部分是为了规避融资成本、汇率风险和存款波动等风险而持有的。  相似文献   

20.
金融结构的不断演变,使得流动性的内涵和创造形式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下.具有较强市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被纳入到广义流动性的范畴。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化的方式创造流动性.这是一种广义的、内生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扩张,导致整个社会可贷资金总量快速增加,流动性创造形式的变化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一国政策当局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