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它类似于欧美的“土地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2.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制度创新,包括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区位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地方政府推动苏北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卢庆丰 《经济与管理》2003,(12):58-58,60
“经营城市”这个理念近年才提出,但如何把“经营城市”不作为一个口号,而真正做好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如何认识“经营城市”,如何“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主体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尹中立 《资本市场》2005,(12):60-61
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导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被迫经营城市,提高地价,这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多数中心城市近年来推行的“价高者得”的土地拍卖制度,虽然使各地政府从城市的土地资源中获得了大量的收益,从而用以城市的整体建设,美化了城市,提升了城市形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正是由于这种“价高者得”的土地拍卖制度,抬高了城市地价、提高了城市经营及生活成本、降低了城市竞争力,直接引发房价虚涨,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  相似文献   

6.
周冰 《当代经济科学》2004,26(6):104-105
对城市经营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从根本上把城市经营纳入城市经济运作系统,发挥城市经营的最佳效益,避免整体局势失控,保障城市经营的可持续进行.因此在探讨城市经营制度安排的初期阶段,首先应该对高级制度进行设计,使得城市经营制度系统保持内在一致性,并使整个经营活动保持可预见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营城市”这一提法,在西方国家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之所以没有被广泛传播,主要原因之一是英文中“经营”与“管理”在很多情况下用的是同一个词“manage”。而管理城市或城市管理与经营城市或城市经营又有很大的内涵交叉,所以人们更多地使用了城市管理这一习惯表述。  相似文献   

9.
经营城市--城市格局的重大洗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市化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经营的概念:什么是“城市经营”、经营城市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很难有一个最后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江南论坛》2004,(3):49-49
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现任发改委顾问张皓若对“政府经营城市”的口号表明不同意见。他认为,政府职责在于服务,而不在于“经营”。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会忽视服务意识,削弱服务功能,引导政府去从事赢利活动。他分析说,所谓“经营城市”不外乎政府把国有土地、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的公共事业转让、出卖进行增值或赢利性运作,其中不排除国有资产变现为财政收入。变现的收入有些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有不少用于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政府成了市场运作的“老板”,出现了与民争利现象。“经营城市”提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11.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观音  左泽平 《经济地理》2012,32(3):107-113
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5年和2010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西城市物流竞争力总体较弱,城市间呈现"洋葱头"型的不平衡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并没得到根本扭转,但具有后发优势;不同层级的城市在挖掘物流潜力和提高物流产业效率上具有差异性;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函需大力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第三产业;海西物流人力资源匮乏,已不能适应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胡德  熊竞  刘君德 《经济地理》2007,27(4):610-613
乡镇财政困境成为近年来"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对此的破解思路也已有诸多探索。然而总体来说,多数学者将乡镇财政解困的研究视野锁定在乡镇财政体制机制上,忽视了乡镇财政体制与基层政区组织之间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效应。文章试图通过理论分析、逻辑推理来指出基层政区改革是研究和破解乡镇财政困难的一个恰当视角,并进一步通过文献佐证和案例印证来证实通过基层政区改革来实现乡镇财政解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世河  章锦河  王浩 《经济地理》2008,28(1):142-146,166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章在提出城乡旅游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特征、要求、制度创新及城乡旅游互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关注与研究,推动城乡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综合症".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即进一步完善城市组织管理系统,积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绿色技术开发和废物回收试点工作.以保证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尽管我国已开始推行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但从总体来讲,要全面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使其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北省的路径选择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未来劳动力供给中坚力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显著的自身群体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可划分为“跨企业离职”和“跨城市离职”两种.通过对广东省284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因素进行了因子聚类,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因素可归纳为五个因子——工作发展、工作条件、工作关系、工资待遇和工作保障.政府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重新定位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全方位的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城市与商品流通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城市的产生源自商品交换 ,交易效率提高导致了城市形成 ,由密度经济所引起的交易效率是城市规模合理化的标准。城市的发展促使了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 ,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流通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实行“流通先导”战略将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和地区发展具有生命周期。许多城市都已经和将要经历"产生—成长—发展—成熟—衰退—再振兴"等生命阶段。新乡是一个正处于兴旺发展中的城市,呈崛起之势,但要成为带动较大区域崛起的龙头城市,受到空间局限。郑州是河南首位城市,但首位度不高,要做大做强也受到空间局限。开封距郑州、新乡很近,但它是个相对下滑的城市,难以单独走大。城市发展有两条道路:单体发展和联体发展。郑、汴、新三城连为一体,构建特大型龙头城市——"郑汴新"中原大都会,是带动中原和中部崛起的大胆而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重要途经,城市内知识存量、城市内各主体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与平台等因素是影响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影响,应在城市内建立学习网络与伙伴关系,建立知识库,强化知识培训体系与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为城市内主体相互学习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