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吕菽菲  张捷 《经济地理》1999,19(5):85-90
城市古典园林作为居民游憩场所的主要承担者这一地位逐渐丧失,普遍呈现出游客不断减少的态势。本文探讨了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概念、直接表现形式及原因,指出导致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游憩动机发生了改变。论文着重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升和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取向以及人们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意境等的忽视和陌生三个方面解释了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本文还剖析了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和旅游地( 旅游产品) 生命理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徐亮 《经济研究导刊》2009,(34):164-165,167
以实证调查为基点,对扬州市古典园林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制定古典园林旅游保护和利用规划、建立古典园林旅游管理新体制、加大古典园林旅游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打造古典园林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深入开展古典园林旅游文化研究等方面就扬州市古典园林旅游可持续发展予以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颐和园作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具有浓厚的中国园林特色及优美的风景,同时也蕴涵着深厚文化内涵.从颐和园的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对颐和园景点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推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背景环境(setting)相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 件的研究,总结了背景环境的定义、内容以及要素识别的方法 和流程。通过背景环境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城市古典园林的定 义、特征分析,总结出城市古典园林和背景环境的4种关联方 式。应用前期总结的方法,对具体案例——罨画池及其环境进 行资料搜集整理、调查剖析、价值评估以及背景环境要素识 别、解析。关注罨画池作为驿站、衙署园林、文庙、祠庙多位 一体的历史文化背景,立足于当前遗产与环境构成要素的现 状,挖掘出遗产价值,借价值与载体的关联,层层推进识别出 5种背景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健康思想与经营理念,其理论与思想有待深入阐释与梳理归纳。通过查阅古籍资料、结合传统医学理论,挖掘与分析古典园林营建中康养思想的生成环境与养生内涵,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探析其在健康思想引导下的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园林建构活动与健康生活。从健康科学含义出发论及知觉、感觉、肌体三大方面,从健康环境决策、健康园景营建、健康园居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证,进而获得现代语境中古典园林健康思维的生成机制,并对其在当代健康园林设计中的理论价值进行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对充实当代健康园林理论,促进以健康中国为导向的风景园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的孔子儒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以及园林特殊形态书院的初步认识,文章从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和文化意象以及所传达的"场所精神"对比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遗失,反思当代大学校园规划.  相似文献   

8.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 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 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 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 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 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 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 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 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闻名全国,它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社会审羡意识的精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它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优美姿态,又涵盖了包括古典建筑艺术、植物配置、堆山叠山、理水造池及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集中表现出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考察背景,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建筑、假山、理水、植物、文化这五个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空间中,光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景观要素成为园林空间营造与表现的手段,使园林空间更富于美感,更具层次感。基于“光景”的概念,以古典巴蜀园林为例,分析自然光影在园林空间中的3个作用,即界定空间领域、引导空间秩序、营造空间氛围;并从遮光、透光、反光、折光、聚光和剪影等方面研究光景设计手法,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光景营造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 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 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 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 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 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 化内涵。通过探讨相度文化对皇家园林的影响,建构山水庭院 图解基本模式,从而审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体系中天地人“三 才”的相互关系,为古典园林研究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 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 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 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 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 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 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 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 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 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 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 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建筑和园林南北差异明显。在园林方面,南巢北穴,缘由不同;南敞北实,形式不同;南水北石,要素不同;南花北柏,植被不同;南私北皇,社会背景不同。在宗教建筑方面,南方多佛教名山和道教洞天福地,北方多佛教石窟。此外,在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街坊格局方面,也有差异。建筑和园林的南北差异是我国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17.
龚珍 《技术经济》2020,(12):141
古典园林存在着2种主要的观景模式,其一是谢灵运为代表的“登高静观”,审美主体在登临高平位置后自上往下俯瞰,获得的是以片区单元形式来呈现的低分辨率图片式全景视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雄壮气势;另一类是陶渊明为代表的“低地行观”,因主体的移动而获得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主体因更贴近于景物本身而能捕捉到景物高分辨率的细节,取得的是各个面向的身体美学与小尺度的优美景致。谢灵运与陶渊明式观景模式一前一后影响了古典园林中的观景及景观呈现。此二者主次关系的变换发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的“旷奥两宜”标志着贵族时代审美影响力的减弱,促成了园林结构内部景观要素的重组,并拉启了古典园林世俗化的“江南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