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券市场的“壳”交易主要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以达到上市目的的交易行为。也就是说,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获得公司资产的控制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获取上市资格,合并自身业务,募集资金。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买壳上市行为。在西方成熟股市,买壳上市的动因是非上市公司追求低成本、易成功、便捷的上市集资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能否上市要受政府额度的控制,并且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使得上市公司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我国现阶段的买壳上市大多数都是企业为取得廉价资金,绕过政府额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部分要约收购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约收购分为全面要约和部分要约。部分要约的收购人从要约收购开始即意欲购买目标公司的部分股份,全面要约的收购人从要约收购开始即意欲购买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份。一般来说,部分要约是以继续保持目标公司的上市地位为目的,全面要约是以目标公司退市为目的。全面要约为的是兼并目标公司,部分要约为的是取得目标公司的相对控制权。不是所有的要约收购都适用于部分要约,部分要约只适用于协议收购触发要约收购和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触发要约收购两种情形。但随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的稀释,部分要约收购必会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股权日益分散的情况下,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多数股份,操纵着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为了追求自己更大的利益,极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处于极不稳定的高风险状态。为加强对其利益的保护我国引入了源于英美法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但是,制度总是一把双刃剑,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损害了收购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公司收购的效率。所以,如何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一、强制要约收购制度的概念及源起上市公司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是指:发起人以外的任何人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4.
王琳洁  楼晓 《经济师》2006,(3):104-105
要约收购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典型方式,是公司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即便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还相对落后的国家,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挡。要约收购虽然为小股东提供了一次高价转让股份的机会,但他们在收购中却处于易受侵害的弱势地位,法律必须给予充分的保护。现行立法虽然以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为价值取向,确立了一些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措施,但从已发生的要约收购事件看,它仍不能起到有效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作用,我国的要约收购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而保护目标公司小股东利益涉及公司法和证券法两个领域,除了完善要约收购制度本身以外,还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上虞是浙江省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唯一试点地区。文章阐述了上市公司对上虞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大贡献,探寻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通过上虞区域经济的样本,多层面解剖上市公司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研析地方政府支持企业上市和收购兼并的上虞范式,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股权结构与重组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凌  董红 《资本市场》2000,(2):42-48
<正> 企业重组在国内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特别是《证券法》的出台,将大大推动收购重组活动的开展,在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这两种收购方式中,权衡成本收益的考虑,协议收购更加令人关注。在我们看来,上市公司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股份组成的集合体,由于特定的状况,除了流通股之外,国家股、法人股以及转配股是固化的,但是通过拟买壳上市的企业与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其它股东之间的股权买卖,这些相对固化的股权就能流动起来。显然,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以上市公司为目标公司,非上市公司(也有上市公司,但比例较小)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从而更换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控股权转让的企业重组行为。那么,哪些上市公司容易成为拟买壳上市企业的收购对象呢?或者说,针对上市公司做出什么“文章”可  相似文献   

7.
一、私有化概念 私有化是指将政府控股的企业通过上市、减持、出售等形式变为公众或个人控股;指的是上市公司的私有化,是将小股东手中的股票买回,由公司大股东作为收购者所发动的回购股票活动,目的是要买回小股东手上的股份,变为大股东本身的私人公司.通俗点说,上市公司私有化就是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资本运营手段;与其他并购操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目标是令被收购上市公司除牌.  相似文献   

8.
盛庆辉 《生产力研究》2012,(6):67-68,119
文章分析了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交易特征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收购交易特征中只有收购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和收购主体是否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显著,而被收购前上市公司所有制形式、收购后外资股东地位以及收购公司国别/地区特征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陈品亮 《经济论坛》1999,(24):20-21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以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大量企业谋求上市筹资。但由于拟上市的公司数量众多,管理层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有限及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对企业上市严格控制。按照现行“额度管理、限报家数”的原则,每年新上市的公司不过200多家,这就造成有上市要求的企业与能够上市的企业之间存在极大的缺口,上市资格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有许多上市公司败下阵来,沦为“空壳…  相似文献   

10.
付建龙 《当代经济》2006,(17):101-102
在当今股权日益分散的情况下,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多数股份,操纵着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为了追求自己更大的利益,极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处于极不稳定的高风险状态.为加强对其利益的保护,我国引入了源于英美法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但是,制度总是一把双刃剑,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损害了收购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公司收购的效率.所以,如何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世光 《经济师》2009,(2):15-16
在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一直并存着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两种制度安排。协议收购适用于目标公司的股权较为集中尤其是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但是,协议收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信息公开程度差:有悖于机会均等原则;市场化程度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所以我国在制度上承认协议收购的合法性。要约收购具有信息透明度高、股东机会均等、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这是协议收购所不具备的,所以,我国在制度上保留协议收购的同时,强化了要约收购:一是充实了协议收购触发要约收购的规定;二是删除了要约收购中的强制要约义务豁免的规定;三是删除了要约收购中的强制要约义务豁免的规定;四是增加了部分要约的规定。增加了部分要约的规定。随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的稀释,要约收购必定实现零的突破,并有可能出现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行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使上市公司公司收购、反收购问题有了全面、较具体的法律规定。得益于收购、反收购的政策解禁,2002年中国的并购市场异常活跃。据统计,2002年1~10月我国上市公司涉及的并购共有495笔,并购金额达到410亿元人民币。随着股份流通性的增强,公司之间敌意收购和反收购的问题会更为凸显。目标公司(被收购  相似文献   

13.
张衍骏 《经济导刊》2007,(11):198-199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特别是今年9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系列文件,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在强化监管同时,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整体上市态度.  相似文献   

14.
论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兰英 《经济经纬》2001,(5):101-104
上市公司收购,实际上是收购者为一方,以目标公司经营管理者为另一方,围绕着目标公司控制权展开的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在这场争夺战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相互交叉,错综复杂。而在这错综复杂的交易背后,往往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牺牲的是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因而,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如何在坚持“股东民主”缺席的前提下,寻求各方当事人间权力和利益的平衡点,以达到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是立法者与执法者“重中之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MBO融资的法律、制度障碍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6):92-93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9):87-88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走出海外进行跨境并购大规模增长,收购对象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往注重资源类收购转向寻找符合企业产业链发展的收购对象,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收购也不少见。对境外上市公司收购,不外乎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保留收购对象的上市状态,将其作为整合后的融资  相似文献   

18.
吕琰 《资本市场》2003,(8):64-67
通常而言,一项完整的境内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交易行为是上市公司收购、资产重组以及后续融资等多项交易行为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6)
上市公司是一个能稳定盈利健康发展的公司。企业上市,可以做大做强市值,让企业获得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组建团队对企业上市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上市是个大目标,如果没有一支精锐力量,上市会成为"天方夜谭"。文章着重对公司的团队建设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制度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房文治 《时代经贸》2012,(24):192-192
上市公司收购制度是公司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它有利于收购方扩大公司规模,拓宽经营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它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刺激由可能被收购的公司积极改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使整个市场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新的《证券法》颁布后,弥补了以前证券法的一些问题,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将就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中的慢走规则,要约收购以及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