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2009年12月18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引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4月2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再度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使希腊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谢征 《中国经贸》2010,(22):151-151
认可制度推动了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在1930年,美联储就开始利用评级结果检查下属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了。1933年《证券法》规定证券承销商不能对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在实质上赋予了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地位。目前,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机构是美国和欧洲。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信用评级意识、信用机构的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级指标和评级方法等问题。因此,我国的信用评级借鉴了欧美等国先进的科学经验,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对信用评级的意识,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工作的组织体系,尽快地完善信用评级覆盖面,提高了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全力做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使信用评级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指出,三大评级巨头已垄断全球95%的评级业务,后果是全球"债资源"的失衡。事实上,某种程度而言,信用资本的力量早已超越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成为全球资本定价中心。评级机构的信用垄断不仅加剧了全球信用资源在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分配的极度失衡,也成为一次又一次危机中那个隐性推手。  相似文献   

4.
全球重要的债项评级、信贷评级、主权评级都掌握在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手中;金融危机后,我们发现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危机中不仅没有起到事先预警作用,反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己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汪巍 《环球财经》2012,(1):82-83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过去10多年是次级贷款的垃圾债券最积极的推动者。在次贷危机前夕对“两房”次级债券给予了一致的3A评级,目的就是引诱全球的债券购买者跳进陷阱。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对日益发展的欧债危机火上加油和推波助澜,一再调低希腊国家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级,导致了这些问题国家的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直到完全失去市场的融资能力,从而又一次帮助美国对冲基金完成了“做空”欧元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6.
熊市赢家     
刘美  郭弘图 《环球财经》2012,(7):113-113
希腊大选风波稍定,西班牙国债危难又起。以6月11日惠誉下调西班牙国家银行和对外银行评级为开端,各大国际评级机构又对该国掀起一轮攻势。6月12日,惠誉又下调了18家西班牙银行的信用评级。  相似文献   

7.
“美国被降级了”;“美国永远不会失去顶级信用级别的神话破灭了”;“中国的信用等级首次高于美国”;“世界上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评级机构险信息”…… 2010年7月11日,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50个典型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被重新改写;而改写者不是一向独霸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而是来自中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  相似文献   

8.
“美国被降级了”;“美国永远不会失去顶级信用级别的神话破灭了”;“中国的信用等级首次高于美国”;“世界上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评级机构险信息”…… 2010年7月11日,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50个典型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被重新改写;而改写者不是一向独霸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而是来自中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  相似文献   

9.
张捷 《环球财经》2012,(2):22-30
新年伊始,就在饱经欧债危机摧残的欧元区各国在希腊债务减记协议达成以后都以为能缓口气的当口,1月13日欧元区又遭遇评级下调的重击: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欧元区9国信用评级,其中法国和奥地利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最高的3A级下调一级,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下调两级,只有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维持其3A评级。  相似文献   

10.
国际信用评级业的规范化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周伟 《特区经济》2005,(9):333-334
一、《信用评级机构(即CRAS)活动的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针对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公司丑闻,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组建了专门探讨信用评级问题的工作委员会。并于2003年9月25日发表了《关于信用评级机构活动的报告》,认为目前信用评级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冲突。同时,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又发布了《信用评级机构活动的指导原则》。其主要内容如下:1.在金融经济生活当中,信用评级机构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信用评级机构是在某一特定日期对特定公司或证券的未来信用可靠程度或义务发布评论。投资者、借款人等一般都依赖于这些…  相似文献   

11.
傅鹏  黄春忠 《南方经济》2021,40(11):60-79
2014年以来,以主要集中于民企的"结构性违约"宣告了中国信用债市场刚性兑付的"结构性打破",债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利用2013-2017年债券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结构性违约对评级机构行为和效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信用评级的市场公信力会因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刚性兑付"而削弱;其次,结构性违约爆发之后,信用评级的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发行主体呈现分化,对于非城投类企业,信用评级对发行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大,意味着评级公信力的显著提升,而对于城投类企业,评级效率并未明显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违约后采取了差异化的评级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非城投类债券,评级机构倾向采取"收紧评级"的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低的城投债,评级机构倾向于采取"放宽评级"的策略。这种策略性行为是导致市场"信用分层"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推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2.
蔡璐 《科技和产业》2013,13(3):126-128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例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核心价值,以及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长期以来,以美国标普、穆迪、惠誉为主的三大评级机构,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评级业务,随着2012年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成立,有望终结国际三大信用评级的垄断,开创一个新型国际评级组织。借此机遇,我国应努力加快发展本土信用评级行业,保证事前认证制度的执行,坚守事中执业行为的规范,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陈树元 《浙江经济》2010,(10):56-57
韩国主要的三家评级机构(韩国企业评价、韩国信用情报和韩国信用评价)的信用评级方法,是以国际通用的信用评级体系为基本框架,吸收了国际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和日本的R&I)的技术之后,结合本国企业和行业的风险特征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继2009年12月8日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BBB+”之后,16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同样宣布将该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BBB+”。如今,三大评级公司只剩下穆迪一家尚未下调希腊评级。那么,希腊的经济究竞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相似文献   

15.
陈晓红 《魅力中国》2010,(23):168-168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失信问题暴露出国际信用评级业存在严重缺陷。欧美国家纷纷采取改革举措以健全和完善信用评级监管机制,我国应当结合国情,借鉴各国的改革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穆志勇 《中国经贸》2011,(8):123-124
本文选取山西信用评级发展为案例.概述了山西省2005年以来开展信用评级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结合笔者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实践和体会,从借贷市场信用评级、国际国内政策环境和评级机构公信力和独立性等方面提出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山西省信用评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人民银行规范、推动和发展信用评级的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现阶段进一步推动山西省资信评级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斌 《新财经》2010,(6):58-60
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相继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做了下调,使各方对欧洲市场失去了信心。与欧元贬值相对应的是美元升值,这似乎与美国弱势美元的一贯政策不符。欧元暴跌,是欧洲自己造成的,还是有更复杂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俊剑 《浙江经济》2007,(21):42-43
尽管我国信用评级事业经过了近20年的成长磨砺,但是其现状反映出信用评级市场还是自我开垦与无序开发的处女地;评级机构的市场行为能力依然脆弱,还处于蹒跚学步的孩提时期;信用评级报告等评级产品大多仍是待嫁的女儿。究其原因,缺乏信用评级长效机制是根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认可制度推动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早在1930年,美联储就开始利用评级结果检查下属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随后颁布的《1935年银行法》和《联邦储备法》规定国家银行和州银行只能购买达到评级标准的证券。1933年《证券法》规定证券承销商不能对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在实质上赋予了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评级背后     
刘昌荣 《上海国资》2011,(10):44-45
垄断保护使得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瓜分了全球大部分的评级业市场,在评级机构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