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从国有粮食企业近年来的实践看,下岗分流,减员与增效比较难以做到和谐统一,困难多,阻力也大。如何搞好国有粮食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现试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一、粮食企业减员增效的必然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  相似文献   

2.
在中央“减员、分流、增效”政策出台后,永州市粮食行业已有下岗职工5000多人,占在职职工总数50%(不包括没拿全工资的半下岗职工),个别县粮食行业的下岗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85%以上。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粮食行业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产生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暴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再就业”难点及成因1、计划经济体制铸就一纸定终身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在长达4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就业是“大锅饭”和“铁饭…  相似文献   

3.
职工下岗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从长远看,随着改革深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力的再分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必然日益突出。由于女职工下岗人数相对较多,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纪之交的新热点。因此,解决下岗女工再就业问题,便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女职工下岗人数居多的必然性  1.体制性失业。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  相似文献   

4.
下岗职工再就业之路举步维艰,如何妥善处理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全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大事。本文借鉴西方下岗失业理论成果,对职工下岗后政府所能采取的有效对策及职工拥有的人力资本与是否能实现再就业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对下岗职工在寻求再就业过程中的障碍——政府、社会、企业、职工自身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海阔凭鱼跃南江县粮食局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有效途径李琦张晓强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企业的改革改制也在全面进行,职工分流下岗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成为当前粮食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关系到企业改革改制的成败,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认清形势,丢掉幻想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发展经济,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报告推动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全面展开。就粮食部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远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粮改已成定局。最近,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六个配套文件,各省市正紧锣密鼓制定实施方案。这意味着粮食企业将从国家的羽…  相似文献   

7.
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以下简称小额担保贷款),是由政府设立担保基金对其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和贴息,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小额担保贷款自正式启动以来,已使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受益并走上创业道路。然而,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现行政策框架和运作体制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8.
广辟渠道努力推进再就业──唐山市粮食系统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做法张志民,杨振才粮食系统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冗员过多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粮食企业下岗人员骤增,再就业的压力增大。199...  相似文献   

9.
1 深刻认识在粮食系统中推行证书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粮食企业体制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粮食企业职工面临再就业的选择,而且必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笔者认为在粮食系统职工中大力推行职业技能教育不失为解决职工再就业的一种办法。职业技能教育是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要支柱,是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如何将粮食系统低素质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  相似文献   

10.
<正>我曾经是一名下岗失业职工,因为和《中国粮食经济》有着不解的缘分,是她“助”我再就业,成为一名粮食人。2003年8月,我工作了近20年的国有企业破产了,被迫下岗失业。由于我平时喜欢“爬格子”,2004年7月,被当地人民武装部临时聘为新闻报道员。有一次,我到原江苏省通州市粮食局人民武装部采访军粮供应情况,看到几本《中国粮食经济》,我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便借了两本回家学习。由于我出生在农村,对杂志中提到的许多粮食知识和政策十分关注,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11.
1 目前下岗粮食职工再就业中的心理动态 依赖的心理 下岗粮食职工一无资金、二无专长,再就业谈何容易?有的满怀希望去劳务市场找工作,面对社会上用人单位或雇主招聘员工的条件都是高学历、高身材、低年龄,只能是望而却步,扫兴而归;有的已在“三资”或私营企业获得了一份工作,但缺乏竞争意识和专业技能,对事事靠个人能力感到不习惯,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或受到一两次挫折和打击就心灰意冷,打退堂鼓。由此产生了“等企业腾岗位,靠政府安置就业”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虽说国有粮食企业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工作千头万绪,但做好这些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抚州地区实际,试谈一些看法。一、下岗分流再就业职工的心态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深化,减员增效力度的加大,大多数职工能审时度势,正确理解,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多数职工能审时度势,正确理解,积极参与分流和再就业。但也有部分职工,对下岗分流再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弱,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反映,主要有:一、下岗职工的四种心态1.恐惧感———有些年龄偏大,技术单一的人,缺乏独立谋生的能力,一听下岗分流,就恐惧不安,哀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2.失落感———留恋旧体制,惋惜过去火热场面和所作的贡献,现在一提下岗分流就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感。3.依赖感———有的人端惯了“铁饭碗”,吃惯了“大锅饭”,宁可在一棵树上…  相似文献   

14.
再就业工程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虽然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有利于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实行职工下岗必须妥善解决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垦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垦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下面,结合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分局的再就业问题,对此谈点看法。  一、宝泉岭垦区再就业的难点  近几年,宝泉岭垦区把再就业工作作为“九五“期间劳动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抓好转变…  相似文献   

15.
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以下简称小额担保贷款),是由政府设立担保基金对其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和贴息,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小额担保贷款自正式启动以来,已使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受益并走上创业道路.然而,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现行政策框架和运作体制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体制转变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是改革过程的必然现象,职工下岗待岗问题将长时期与改革过程相伴,如何维护下岗职工的权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再就业机会,已是牵动整个社会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难题。安徽省绩溪县国有镇头林场,对下岗职工怀着一片真情,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平方百计为他们拓宽就业门路,精心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人员减半,效益翻番的好势头。1.做好思想政治H作下岗人员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失落。种种表现:①下岗违背本人意愿,强迫自己提前退休;③经济收入减少,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17.
一、国有粮食企业隐性失业问题分析人们通常把有劳动能力而找不到工作的人界定为失业者。在一般情况下,出现失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过剩而引起销售困难,库存增加,价格暴跌,企业停工停产所造成的。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适度失业同资本...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有农场改革的深入,企业转机建制步伐的加快,职工下岗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职工下岗,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积极寻找再就业对策。一、当前的现实当前,江苏垦区的农场场办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职工下岗分流趋势,到1998年5月底,下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湖南省粮食系统在坚持改革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多种经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应该看到,目前全系统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此决不能漠然处之,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粮食企业要振兴,再次走向辉煌,必须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路。一、当前粮食企业体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企业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曾一度辉煌。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粮食企业已是昨夜黄花,风光不再。一是体制滞后,机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