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认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策性因素、市场性因素、个人禀赋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_的收入,也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本文主要从次贷危机爆发的成因入手,分析次贷危机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对策,以此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实现真正的转移,这种"移而未转"的转移假象不仅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住所问题,必须通过走发展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原因,依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转移面临诸多困难。而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出现了“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给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的增收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结构呈现出转移比重逐年上升,受到各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省内外就业趋于平衡等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存在速度慢、就业空间不足、转移能力弱、创业措施不完备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陕西省城市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在县乡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和农民工生活园区,有计划地实施并村计划等,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很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遭到素质的门槛,同时国企改革,使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业内部待岗职工日益增多,加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使农民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导致社会不公,易引发社会问题;使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多方负担,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虚抬城镇化率,不利于国家决策。破解"半城镇化"现象,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打破户口束缚的藩篱;破除地方土地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就地城镇化,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及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利用30个省级区域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普通公路、铁路及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公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铁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倒“U”型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为“U”型;FDI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FDI通过作用于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打破城乡分割的三元结构,并立足现实,将农业内部吸收与推进城镇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张祯  闫艳林 《全国商情》2005,(11):69-71
在当前,城市、乡镇企业和农业自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已经很弱,小城镇在吸收剩余劳动力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发展小城镇,能够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的分析,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适应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非常严峻。许多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增速下滑;户籍屏蔽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之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数量很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受阻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两种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决定了任何单一转移理论与途径难以奏效。当前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开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统筹,多途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出路,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大开发的关键在于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成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引农入镇,以商活镇,科学规划发展西部小城镇,既能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又能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西部农村大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进而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时,将带来人口、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人们的居住地由相对分散且规模不大的村落向城市集中,人们的就业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增强,从而带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促使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