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毓敏  张祎 《金融研究》2021,497(11):1-21
本文从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出发,探讨了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问题。我们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纳入传统的Monti-Klein模型中,推导出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手工收集的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15—2019年半年度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取决于流动性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行为的选择。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融资结构、增强负债质量的行为在提高银行短期流动性水平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而流动性资产的囤积则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应客观看待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这将有助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2.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20,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15,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中介,其经营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一般信贷行为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表现和结果进行了透析,据此,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机制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中介,其经营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一般信贷行为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表现和结果进行了透析,据此,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币政策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的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直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效果。本文以2007以来特别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四种典型信贷行为变化及表现为切入点,研究了微观层面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并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对其信贷行为表现与宏观调控意图不相一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银行转型时期的信贷行为为视角,选取四川省的成都、德阳、乐山、眉山、雅安和达州6个市的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行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透过微观层面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变迁,分析银行制度转轨和外部经济金融结构作用于商业银行分支行信贷行为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不同时期为有效执行不同的货币政策都充分运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从这几年宏观运行的情况来看,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传导渠道不通畅。目前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而信贷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也就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近期,镇江中支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分析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以及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银行业税负对其经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而货币政策也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传导,测算银行业税负对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基于24家上市商业银行(1)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税负对银行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规模银行的税负存在差异;二是税负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解释力趋弱;三是银行净利润用于测度税负影响的效果较好。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商业银行税负监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从银行业税负角度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多国中央银行相继实施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媒介,非常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2014—2018年我国103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中介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扩张性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非常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融资活动对其风险承担产生影响.国有银行受非常规货币政策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近两年,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金融问题愈加严重,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象入手,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和银行流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两个方面阐述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一些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周擎 《上海金融》2006,(12):29-31,15
文章以今年来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为例,指出当前信贷传导途径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三个“非同步性”: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与银行业改革的非同步性;银行业机制改革与经营模式转变的非同步性;外部环境变化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灵活性的现实要求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环境建设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网点布局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从银行角度来看,网点数量的增长—定程度上将降低货币政策在银行内部的传导效率,因此货币政策对小银行的冲击大于大银行;网点数量扩张对货币政策在银行内部传导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银行在东部地区的网点扩张更有助于降低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冲击.据此建议: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对商业银行网点规模及布局差异这一异质性进行考虑;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可提高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率、避免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造成小型商业银行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由于银行特质性的差异,不同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性不一样,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随着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建立和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也会发生调整,从而有可能加剧银行特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大背景,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 (GMM),将货币政策信号、银行特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状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选取更具现实性的风险承担指标,对不同货币政策信号下我国银行业的不同风险承担状态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信号对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性大相径庭。由此本文提出,在资本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货币当局应该考虑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在面对货币政策变化时所作出的不同程度的风险调整,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并考虑与监管政策的配合和尝试监管手段的货币工具化。  相似文献   

15.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不良贷款考核的容忍度,表明疏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已成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的重要方面。对此,本文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阶段传导环节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梗阻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偏好水平,且风险偏好的提升会使银行有更强的信贷反应。第二,银行流动性囤积显著抑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促进作用,显著弱化了高风险偏好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三,“梗阻效应”在区域性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刻画出银行普遍进行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形成的“梗阻效应”,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困局,应更加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其传导效果依赖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基于我国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较低这一现实状况,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博弈,结果表明,在紧缩的政策下,并不是银行"惜贷",而是企业"惜借"而转向民间渠道,信贷渠道对于投资的调控力度大大减弱;相反,在扩张政策下,中小企业都"抢贷",信贷渠道对于投资的扩张效应就大大增强。这样就造成了信贷渠道传导效果的扭曲,导致货币政策易放难收。本文继而对2008年至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新增贷款规模进行观测,结果与理论相符。最后,本文对这一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荔 《中国外资》2009,(22):39-39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国内对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成熟。考虑到我国货币系统中银行机构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入手,主要研究如何建立银行信贷模型,为银行在面对货币政策时的行为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惩罚力度和货币政策变量来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拓展模型,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交互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货币政策周期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资本监管能有效防范监管范围内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还发现: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具有互补性,随着资本监管压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增加,有利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发挥风险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协调机制得以加强,增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国内对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成熟.考虑到我国货币系统中银行机构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入手,主要研究如何建立银行信贷模型,为银行在面对货币政策时的行为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